平川区建制的演变

在夏商周时期,该地区属于古雍国,居住着羌戎。战国以后,为匈奴所居。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疆域被大将军蒙恬收复,属北帝郡管辖。不到十年后,匈奴还生活在秦朝末年。

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河南之地在汉朝手中,疆域为汉北郡的疆域。

汉高祖丁原三年(公元前114),设安定县,设祖礼、尹姬两县,隶属安定县。

东汉初年,尹姬县改为殷茵县,划归无为县。

三国时期,殷茵县是魏武职的一个县。

西晋初年,一个鲜卑族光头家族迁到殷茵,变成了一座麦田城。西晋末收复殷茵县,仍称殷茵,属无为县管辖。东晋咸和帝第四年,麦田镇被鲜卑另一个赤府家族占领。

东晋孝武元年后,苻坚改殷茵县为平凉县。此后平凉郡先后被前秦、后秦、南梁、大夏、北魏、西魏占领。叫平凉县。

西魏文帝十三年,宇文泰随太子下西洋,与平凉郡会师,故名徽州。北周时,徽州改为会宁防御。隋改会宁为会宁镇。

唐高祖武德二年,会宁镇改为西会州。贞观六年,鸣沙徽州被废,西回州改为徽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徽州改为会宁县。十六年后改为徽州。宗光德元年后,领土被吐蕃占领。

宋初,徽州还在建立。唐太宗第二年,李破徽州,烧城垛,徽州废。

元丰四年后,宋神宗、李贤珠击败罗城(达拉池),形成仰韶沟→达拉池→双浦→狼山→海原的宋夏分界线。边界线以东是宋管辖,以西是西夏领土。

南宋时,疆域为西夏所占。

西夏末年,报乙二年(1227),蒙古灭西夏,属元公场鲁西宁郡。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9),设立列烈逊巡检司,为军事单位,隶属固原府。检查部门设在黄湾中村。

明英宗郑桐二年(1437),在徽州旧址设卢静卫,李德森巡检司归卢静卫管辖。成化十年(1474),列德森巡检司迁至达拉赤。

清朝初年,卢静魏改为袁静魏,该地区属袁静魏管辖。后改为靖远县,并隶弓长赋。

同治十二年(1873),左在达拉池设立海城郡城,宁、靖远、海原诸支归他管辖,又称达拉池郡。

民国以后,大部分地区归靖远县所有,小水村归会宁县管辖。

1936 10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四方面军在达拉池成功会师,在水泉、达拉池建立农民协会,是白银市最早建立的革命政权之一。

1949年9月,小水村改为靖远县管辖。该地区属于靖远县。

1985 5月1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5]66号)恢复白银市(地级)。靖远县宝积镇、宝积、水泉、* *河、农耕、复兴五个乡划归白银市,设立平川区。(辖区中部是一片开阔的干旱平原,海拔1500 ~ 2000m,故命名为区)。

1993 7月乡镇机构调整:撤销宝鸡镇,设立宝鸡路、李典路、鸿辉路;王家山镇由水泉乡建立。

1996平川区面积1943 (2106)平方公里,人口17.8万。辖3个街道,1镇,5个乡镇:红会路街道,宝鸡路街道,路街道,王家山镇,宝鸡乡,* * *河乡,水泉乡,农田乡,复兴乡。区政府驻宝鸡乡。

1997年4月,和合乡设立黄桥乡,水泉乡设立斗城乡。至此,全区辖3个街道,1个镇,7个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区总人口为186428人,其中宝鸡路47311人,李典路10465438人,红辉路22607人,王家山镇1665438人。宝鸡乡12361人,* *河乡18478人,黄桥乡12165人,农田乡8054人,复兴乡7143人。

2002年9月,陡坡城乡设置陡坡镇,红会路街道设置红会镇。2004年9月,撤销水泉乡和斗城镇,成立水泉镇。2005年2月,乡镇机构改革:撤销红会镇,恢复红会路街道;撤销* * *和乡,建立* * *和镇;兴平路街道是通过分析宝鸡路街道建立起来的。5438年6月+2009年10月,宝鸡路街道更名为长征(路)街。至此,全区辖4街3镇4乡:常征街道、李典路街道、红惠路街道、兴平路街道、王家山镇、水泉镇、* *河镇、鲍集乡、黄桥乡、农田乡、复兴乡。

2008年末,全区农村人口2.09万人,10.32万人,其中7个乡,59个行政村,296个村民小组(不含城镇数据)。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平川区常住人口为19239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