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风力系列如何定位?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人就记录了晴、雨、雪等天气现象,还测量了风力的大小。唐初还没有发明精确的测量风速的仪器,但当时可以根据风对物体的特性计算出风的移动速度,确定风的等级。李曾在《现象戏》中记载风力大小:“动叶十里,吟曲百里,摇枝二百里,落叶三百里,枯枝四百里,大枝五百里,石子千里,大根三千里。”这是根据风对树的作用测得的风速。像“动叶十里”,指的是树叶微微飘动,风速一天能走十里;“唱”的是树叶的沙沙声,此时的风速是一天几百里。此外,人们还根据树木的症状设置了一些风力等级。据《乙已占》说:“一级动叶,二级鸣,三级摇枝,四级落叶,五级折枝,六级折大枝,七级折木,飞沙走石,八级拔起大树大根”。这是八级风,再加上“无风”和“和风”(风来的时候凉爽温和,尘土不起,所以叫和风)两个等级,可以统称为十级。这些风的等级记录和国外引进的没有太大区别。可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级。
200多年前,人们还没有发明风力的测量仪器,也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此,所有国家都用自己的方法来报时。当时英国有一个叫博福特的人。他仔细观察了陆地和海上各种物体在不同风中的情况,积累了50年的经验,才在1805年把风分为13级。后来经过研究和补充,人们把原来的解释解释得更清楚了,把每种风的速度都提高了,这就成了现在预测风力的“行话”。为了便于记忆,人们还把风级内容编成歌谣,如下:
零级无风炊烟;一级柔风烟微斜;
二级微风的树叶响;三级微风摇曳枝头;
4级大风沙尘;五级微风水波;
六级强风摇树;七级风走难;
八级大风的树枝折断;九级大风烟囱被毁;
十级大风根拔;十一个风暴土地是罕见的;
12级飓风有可怕的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