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学并没有随着纳粹灭亡,而是一直延续至今。我们应该检查什么?

优生学是科学和社会运动的混合产物,旨在提高后代的民族素质。按照它的理论,血统好的人应该多生孩子,血统差的人应该少生(甚至不生)后代。1883年,英国博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在《对人类设施及其发展的探究》中首次提出了“优生学”一词。到20世纪初,优生学运动在欧洲和北美迅速发展。

无论在今天的流行文化界还是学术界,人们都把优生学当成了过去式,认为它早在1945之后就因为法西斯德国实施的极端优生学措施而迅速随纳粹政权走向灭亡。纳粹对优生学的狂热导致他们犯下了无数暴行:犹太人集中营、非自愿安乐死、种族灭绝……在全世界人民了解了纳粹的残暴之后,优生学不再有市场。它不再是国家权力支持的社会运动,也不再是被大众认可的、能指导社会政策的科学概念。

然而,这20年来我所看到的却并非如此。在过去的20年里,我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加拿大的艾伯塔省。根据法律,这个地区仍然实行优生绝育政策。当地政府一直在大力执行1928年通过的《性绝育法案》,直到1972年被废止。该法案规定,政府应成立一个由4名成员组成的优生学委员会,并赋予他们批准生活在指定政府机构(通常是精神病院)的人绝育的权利。在1939之前,美国只有32个州和少数几个州通过了类似阿尔伯塔省的优生绝育法——北卡罗来纳州、佐治亚州和俄勒冈州——并持续在各自法律的基础上对国内公民实施绝育,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除此之外,还有更直接的原因让我觉得优生学其实就是那个鬼。我在阿尔伯塔大学工作期间,我的系主任约翰·马奇兰(John MacEachran)是一位哲学家,他被大学正式聘用,和我一样从事学术研究。从1928到1965,担任艾伯塔省优生学委员会主席。换句话说,他把生命的后三分之一都献给了优生委员会。麦卡伦在阿尔伯塔大学担任教务长多年,是该校最负盛名的行政领导。在优生学委员会任职期间,他签署了2832份绝育命令,其中约一半是在所谓的“后优生学时代”,即中国纳粹政权垮台后的时期签署的。

在我搬到阿尔伯塔省后不久,我接触到了90年代优生学政策的幸存者对该省提起的一系列法律诉讼,然后我了解了这段历史以及麦克伦所扮演的角色。在工作中,我遇到了许多专业人士,他们作为专家证人参与了这些法律诉讼。更重要的是,我还认识了几位提起诉讼的优生政策幸存者,并与他们交了朋友。

在这些幸存者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蕾拉妮·缪尔(1944-2016)。65438年至0996年,加拿大国家电影局拍摄的纪录片《蕾拉妮·缪尔的绝育》让大众关注了她的经历。十岁时,李兰妮因“精神缺陷”被送到所谓的工读学校进行改造。

从此,她陷入了艾伯塔省优生政策的漩涡。然而,李兰妮没有“精神缺陷”。其实当初推荐和授权她绝育的人,是有证据证明她“正常”的。其实她只是被残忍的父母遗弃的弃婴。她妈妈只想尽快摆脱她,追求自己的生活。李兰妮回忆说:“我妈妈把我像一袋垃圾一样扔出了车外。因为这个,我进了工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