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摘要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其方法和理论在本书中并未涉及。让这个词流行起来的是法国文学评论家、巴黎大学教授veerman (1790 ~ 1870)。1827年,他在讲授中世纪和18世纪的法国文学时,数次使用了“比较文学”和“比较分析”这两个术语。两年后,他发表了题为《18世纪法国文学概览》的演讲。1865之后,“比较文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被普遍接受。
发展
19 70年代以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心在法国。1931年,法国保罗·范迪根的《比较文学论》一书第一次全面总结了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主张将文学研究分为民族文学、比较文学和整体文学三大类。二战后,美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1952《比较文学与普通文学年鉴》最早在美国出版,逐年总结比较文学发展中的成就和问题。
特别强调(某事物)
各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法国学者,如图根、盖尔等,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力研究;美国学者,如韦勒克,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阿列克谢耶夫、日尔蒙斯基等俄罗斯学者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密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在中国,鲁迅、茅盾、郭沫若都曾广泛研究过各国文学的发展,如鲁迅的《摩罗诗论》、茅盾的《俄罗斯现代文学杂谈》等。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外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理论。陈铨的《中德文化研究》、钱钟书的《谈艺术录》和朱光潜的《论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成绩斐然。中国学派强调跨文化研究,可以概括为:“阐述性研究”;“异同比较法”;“文化榜样寻根法”;“对话研究”;“整合与构建研究”。
比较文学,产生于19世纪,是指超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的比较研究,即以比较的方法研究民族、国家之间或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意识形态之间的文学与文学的关系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从世界文学的角度来看,比较文学的任务是全面揭示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所持有的文学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探索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乃至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歌德是比较文学的先驱。目前国际上主要有法国派和美国派。前者侧重于研究一国文化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后者注重同一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较,找出异同及原因,找出* * * *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