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中国通史纪录片回顾1500字
史学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对于大众来说,它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布局线索。在《中国通史》中,背景、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解释得很清楚,为专家访谈、民俗收集、史料呈现、3D动画美化提供了强有力的逻辑支撑。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从拓跋鲜卑的改革努力到第一次失败,再回到他为什么入主中原,然后突然迁到今天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大郡。然后通过孝文帝和冯太后的亲民行动,引出了春耕的传统,大同附近至今保存的黄饼习俗,以及秦汉以来的故土活动。有了横纵背景与个性事件交织的逻辑,《穿越》终于不再只是一场无厘头的恶搞,而是一种精彩的叙事手法。
逻辑线索的另一个好处是给观众提供了更多自学的可能。看完《魏晋风度》,第二天搜嵇康的《绝交菊园》。看了魏晋佛教,忍不住查了一下慧远的萨满不敬王论。除非专业需要,很少有人会主动去研究这些史料。
人们太偏爱野史,太热衷于颠覆,所以诸葛亮的敬业,嵇康的忠诚,和尚的执着,都太“正经”而没有“味道”。但其实这才是历史真正能拉出来的:性格正能量。历史无法避免重蹈覆辙,但它可以告诉你,凡事都有先例,什么选项可能在你迷茫的时候期待什么结果。
在前七部纪录片中,梁武帝是最有特色的人,他最著名的野史就是随时准备出家。影片引用史料,阐述他如何试图利用佛教煽动一些思想,最终实现以儒治国的理念。我也对他晚年失佛,导致《后京》之乱,做了个人的心理和情感观察。
这一集的《杨帝》将史学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野史的宠儿杨迪以奢侈和昏庸著称。影片中,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人民大学、魏晋南北朝历史学会的专家,分别围绕洛阳、大运河、西征、朝鲜等事件,解读了炀帝的谋略和心态,引导观众冷静客观地“了解”一个人,而不是道听途说地盲目判断。
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历史。当我们过于戏谑地看待历史时,我们就失去了认清未来的能力。《中国通史》最鲜明的特点是,它是现代中国人将现代技术与史料和传统相结合,表达自己的历史。不是碎片化的知识,而是脱胎于国民性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情怀。
很多人都无法想象,武侠游戏中的3D技术是如何如此完美地运用到纪录片中的。看到《中国通史》最终将3D动画与官方历史“融合”在一起,尤其令人愉快。尤其是隋文帝,隋文帝,再造了一个统一的插曲,军队,战舰,天险,宫殿,城市,都是那么的现代,充满古典韵味。
魏晋佛教插曲的技术运用同样精妙。在新技术创造的场景中,历史重新揭开了他的面纱:沉睡了200年的佛经,停滞了17年的鸠摩罗什,无数为寻求真理而踏上不归路的僧人。时代的创伤,个人的屈辱,人会为了理想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这难道不是21世纪中国当今年轻人最困惑的话题吗?只要回顾一下历史,看看之前发生了什么,自然就知道人应该怎么做了。
这正是历史的价值:情感在心中运动,从过去中学习。
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