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怎么学历史?怎么办,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像文言文的选择题?读书有时候很难懂!
首先,学生必须树立自己是学习主体的学习观念。
一个不可否认的常识是,学习的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所以,作为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而不是一味的依赖老师,要在老师的“教”中积极构建自己的“学”,做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其次,学生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校学习中,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
第一,预习是第一个环节。预习的目的是对要学的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以便上课有目的的听课,集中精力解决新课的重点和难点。俗话说,无笔墨不读书。一边看书,一边用笔对书进行“圈、点、勾、画、批”。打分的过程是提炼重点的过程,是品鉴和加深理解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上课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积极思考,上课回答问题讨论问题,积极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做课堂笔记。有问题可以及时问,也可以课后讨论。
第三,课后及时复习。
(一)有固定的复习时间。
要提高历史科目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最好每天不少于50分钟。太多会影响其他科目的复习,太少没有影响。时间要安排在睡前一小时(这个时间是大脑一天四个记忆高潮之一);一般来说,在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和中外近现代史要有明确的量化规定。具体措施如下:
1.确定一定时间内复习教材的次数,然后根据每本教材的内容确定每天五本教材的复习量(即每天复习多少页)。
2.鉴于中国古代史的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外近代史的内容则越来越理论化;在50分钟的固定时间里,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以是10分钟,另外两本教材各20分钟。然后根据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和每天要复习的量,确定每本教材要复习的页数。
3.复习完《中外近现代史》第一卷,再复习第二卷,时间、复习量、方法与第一卷相同。但这个时候,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要不要再复习一遍?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历史记忆相对更多,而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重在理解,所以中国古代史的复习要多进行几次,每天分配的时间只有10分钟。你也应该多读一些来记住和理解它的内容。
(B)每次审查都应有重点。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学生说:课本我看了几遍,还是记不住;有的同学认为每天面对熟悉的内容,觉得很无聊。当然,时间是记忆的保证,但记忆效果并不完全与投入的时间成正比。就记忆而言,基于理解的记忆效果要好于单纯的记忆;所以,掌握知识要注意理解,每次复习不能简单重复,要有重点,有针对性;这样可以使复习和对知识的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达到理解和记忆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次复习重点是课本的内容,包括课本的标题、副标题和具体内容,做到什么都读,不分大小轻重,理清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历史框架,才能明确零碎无序的具体知识点的归属。另外,每天看完规定的内容后,睡觉前,要像看电影一样,在脑子里复习白天复习的内容。不要求回忆全部内容(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回忆当天复习的题目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既能巩固主要知识,又能防止大脑因注意力过度集中而兴奋,影响睡眠。
第二次复习重在理清历史线索,扩大知识面。从目前的高考试卷来看,历史的试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强调对历史发展(即历史的基本线索)的考查,二是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选择题一般问的是相似知识的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命题人往往会提供一份不熟悉的背景材料,然后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设计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这些问题大多涉及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复习时要注意梳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尽量做到学科间的知识渗透。但由于学生能力的限制,复习时很难深入拓展。第二次复习主要是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复习侧重于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尽量分析教材中的内容和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回忆法(即在翻开教材前,尽量回忆每一章的大小和标题,每个标题下的重要事件,以及这些事件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回忆不起来再翻开教材,从而掌握主要知识,在第一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知识框架的理解。
2.如果觉得自己在复习的内容和自己复习过的内容有相似之处,就要马上回忆相似的内容是什么。比如看到明代的手工业,就要联想到宋元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看到景德镇的瓷器业,就要想到教材中的其他相关内容。通过这种有意识的串联记忆,可以逐渐掌握历史的基本线索,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
3.注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延伸扩展的知识主要是老师补充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新的材料、新的观点或者在某个特定的知识点上渗透一些学科。比如从历史、地理、政治的角度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分析了三大决战分别是东北第一战和东北锦州第一战的原因。对这些教材直接涉及的知识没有深入的分析,学生经常记下来。复习的时候也一定要看,甚至要记。这是学生扩大知识面的更有效的方法。考试中往往会有一些背景材料与老师平时补充的内容相关、相似甚至相同。虽然提问的角度会有所不同,但学生不会因为已经了解了背景材料而感到陌生,在分析和回答时也不会无所适从。
最后,学会学习的关键是学会如何阅读。
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分为历史背景、历史过程和历史影响。历史背景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分为历史和现实原因、内部和外部原因、必然和偶然原因、直接和间接原因、根本和一般原因、主观和客观原因、主次原因等。
历史过程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作品、制度等等。
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成就、经验、教训、意义等等。
历史知识还可以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和历史线索。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历史观。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强信心。
很多同学对历史很头疼,主要原因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学好历史的基础是记忆。人类的智能系统包括观察、想象、思维、记忆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对于历史的记忆,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顺序依次记忆。
(2)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近的知识,经过仔细观察和综合比较,找出要记忆的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有规律的东西来记忆。
(4)隔年记忆法:将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记忆。
(5)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巩固记忆。
(6)记忆方法:尽量经常、及时地记忆所学内容,在记忆的过程中强化记忆。
(7)谐音记忆法:把要记忆的东西改成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容易记忆。
(8)形象记忆法:对于比较抽象的内容,可以用图表形象地描绘出来。
(9)讨论记忆法:如果在学习过程中理解不够,不妨先根据自己的观点与同学讨论,在讨论中更容易记住正确的东西。
(10)公式记忆法:将记忆的内容写成公式或歌谣,是一种化枯燥为乐趣的记忆方法。
(11)前缀记忆法:把要记忆的材料的前缀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用手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练习、测试、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联想记忆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感官参与记忆法:多感官参与记忆活动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致的轮廓,然后逐步记住每一个细节,由粗到细。
(16)比较记忆法:在记忆相似的事物时,可以将两者进行比较,找出异同。
(17)分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成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出来,然后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以此作为记忆的“链条”,将所有内容连接起来。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的知识才能牢牢记住。
(20)推理记忆法:用一件事引出接近的事或有因果关系的事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果能把我们学过的所有知识点连成一条线,形成一个面,编织成一个网络,那么知识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就会清晰可见。
最后,需要提醒学生,重复是记忆之母。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已年过八旬,能熟练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100位以内的数字。有人向他请教记忆技巧,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遍!”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记忆是这样的。
第三部分:结合高三的历史特点,培养能力。
有同学认为我们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在学历史,初中和高中的历史课本内容差不多。其实大家只看到了现象,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其实就是点、线、面。高中历史更注重历史线索、时代特征和一定的历史理论。高一历史更多的是培养你对历史的兴趣,期末考试难度相对较低,高三就更不一样了。学好高三历史,绝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就能顺利过关的。高三历史知识可分为篇章知识、专题知识和理论知识,其中篇章知识是基础。章节知识和主题知识交错形成知识网络;历史理论支撑网上的知识点,形成多层次立体交叉体系。比如中国近代史有三条线: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中国人民反抗的历史,中国人民探索的历史。像这样的线索和时代特征,需要你在学习的时候及时总结。注意知识的整体性、阶段性和理论性。因此,在学习各个历史时期或阶段的内容时,一定要把各个历史时期或阶段的知识在时间上由点到线,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注重对各个历史阶段特点的分析和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从战略的角度构建战略规划,拓展思维,使知识系统化、有条理。注意分析总结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阶段特征、历史趋势、经验教训,使纷繁复杂的知识变得清晰,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综上所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学习,然后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解决最基础的知识,最后掌握一定的历史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成功一定会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