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版本的第九交响曲
这部交响曲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越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成为由交响乐团、合唱队以及独唱和二重奏演奏的充满哲理和英雄主义的壮丽颂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意志,坚信这场斗争终将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将获得欢乐、团结和友谊。
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用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的歌词作曲的,这也是这部作品中最著名的主题。
《第九交响曲》从酝酿到完成,倾注了贝多芬几十年的心血,是他音乐生涯的巅峰之作。从头到尾播放整首歌至少要一个小时,但是没有冗长拖沓感。第九交响曲也被称为合唱交响曲。直到作曲家的暮年,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之后,贝多芬才真正努力去创造他心目中的最高理想。夸张的说,贝多芬为了保持创作的激情和状态,搬了四次家。终于在一年半之后,在1823的结尾,完成了体现贝多芬人生哲学的第九交响曲!虽然经历不短,但是作品的创作还是比较顺利的,几乎一气呵成。在很多人看来,是时候迎接欢呼和胜利了。
但情况并不完全是大多数人想的那样,因为《第九交响曲》的首演充满了跌宕起伏。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受到了当时维也纳罗西尼和意大利歌剧的强烈冲击,甚至有人抨击贝多芬的音乐已经过时。面对这种情况,贝多芬既伤心又屈辱,将去伦敦定居,想在那里演奏第九交响曲。这时候维也纳的观众忍不住了,反而强烈呼吁第九交响曲应该在维也纳首演。许多人联名写信给作曲家,请他留在维也纳,信中充满了真情实感。贝多芬改变了主意,开始计划他的作品在维也纳的首场演出。
在演出前的排练中,又出现了很多问题。贝多芬的作品对于管弦乐队的乐手来说真的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很多段落都是相当难弹的,需要乐手有扎实的基础和过硬的技巧。而且《第九交响曲》也是贝多芬最引人入胜的交响曲,一些高难度的段落让当时参加首演彩排的歌手们的表现并不完美,这让贝多芬很生气。综合这些因素,第一次合练的效果很差,甚至有人建议贝多芬改一些段落,以降低演奏难度。然而,在艺术上追求完美的乐圣坚持自己的想法,没有改变一个音符。为此,演出日期不得不一再更改。
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排练也逐渐完善,越来越好!终于,1824年5月7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首演音乐会在维也纳卡伦·特纳剧院隆重举行!这场演出可谓史无前例,久违的欢呼和久违的热情,回到了贝多芬的周围。当整部作品完成时,有许多令人惊叹的场景。也许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一生中很难见到的演唱会场景——观众几乎疯狂地鼓掌欢呼,很多人留下激动的泪水,人群不停地往舞台方向挤。人们被这壮丽的旋律所感动,毫不顾及礼仪。在那里,即使王室来了,按惯例也要鼓掌三次,但观众连续五次都是无休止的热烈鼓掌。尽管作曲家本人失聪,听不到任何欢呼和掌声,但他仍然被这一非凡的热情场面激动得昏了过去,一度不省人事...
1824的盛大开幕已经过去了将近两百年,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欢乐颂》却成为了永恒的经典。在这两百年里,几乎所有年轻一代的音乐家和作曲家都被这部宏伟的作品迷住了;有无数的业余听众被这首作品带来的音乐哲学和音乐气度所感染!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成为了神一般的人物,《欢乐颂》成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自由与和平的永恒灯塔。让我们一起着手这项工作。
第九交响曲由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是D小调庄严的快板,2/4拍,奏鸣曲式。第一个主题严厉而有力,表现了艰苦奋斗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剧色彩。起初,这个主题由弦乐部分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中演奏,然后逐渐加强,直到整个乐队威严而有力地演奏了所有的主题。第二个主题是bB大调,木管乐器表现出一点悲伤的气氛。发展部是G小调,弦乐器紧张的斗争将音乐引向高潮。作曲家一上来就以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来源。其实这是贝多芬在很多作品中反复表达的主题——奋斗,也反映了奋斗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仿佛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撞击屏障,勇往直前,期待胜利的场景。
传统上第二乐章应该是柔板,但是在低沉压抑的背景之后需要有一个充满活力的谐谑曲,所以贝多芬打破了这个惯例,用了D小调非常活泼的快板,3/8拍,而且是巨大的谐谑曲风格。整个第二乐章主题鲜明,扣人心弦,充满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人们似乎一下子就能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温暖的阳光和蔚蓝的天空,但人们仍然能体会到生活在其中的艰辛。乐曲的三个音调的中心主题具有奥地利民间舞蹈《伦德勒》(D大调)的特点,和谐而舞动,轻松而细腻。但仔细品味之后,不难发现,在乐章的结尾,旋律又开始急促起来,隐隐约约透露出一种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是慢板乐章,如慢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变奏曲等,说明贝多芬在编曲上有刻意的创新。与前两个动作相比,这个动作要安静得多,安详得多。旋律虽然温柔,但是阴柔。法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柏辽兹将这一乐章评价为“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有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个主题充满了沉思,带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第二个主题是温柔的(D大调-G大调),带有浓厚的浪漫气息。前两个乐章出现激烈的战斗场面后,第三个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静,但第一个主题奏到第三遍后,响起了激烈的小号声,表示革命还没有结束。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华,快板,D大调,4/4拍。通常分为两部分——开场白和人声。有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占据了一个音轨,有些唱片中,序曲部分和声乐独唱、二重唱、合唱部分被分成了两个音轨,但实际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的整体。其中声乐部分演唱了德国诗人席勒的诗歌《欢乐颂》!但在声乐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漫长的器乐部分的痛苦经历(吟唱),其中包含了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曲有力、坚决、惊心动魄。然后木管缓缓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仿佛一缕阳光冲破浓密的云层,洒在大地上,整个欢乐主题渐渐拉开序幕。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响了快乐的主题,然后加入了中提琴、巴松管、小提琴等乐器,这意味着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指日可待!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声乐部分终于浮出水面,开始演唱《欢乐颂》!随后,音乐转到bB大调,让歌声更有活力。随后乐队演奏了多首赋格曲,将音乐推向了第一个高峰。音乐平息后(D大调),唱诗班闪现《欢乐颂》和《工人团结起来》的旋律,将音乐推向辉煌的尾声。
如前所述,这首诗是作曲家一生的挚爱。所以贝多芬在创作第九交响曲的最后时刻,甚至不愿意过早地把唱欢乐颂的部分放入自己的作品中。他不想把《第九交响曲》视为他在交响乐领域的最后作品,视为他最高理想的体现。当时他还在筹划第十交响曲,甚至第十一、十二交响曲。但最终,乐圣屈服了。也许是命运或巧合,《第九交响曲》成为贝多芬的最后一部交响曲,最终成为他作曲生涯的巅峰。《欢乐颂》伴随着激昂的歌词和快速壮阔的旋律,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向往。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用自己独特的想法做了一些删节和修改,以适应音乐的需要。在扣人心弦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种不同声音的独唱、二重唱、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它的人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精神支撑。在乐章的结尾,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一个极其明亮辉煌的场景中结束。
今天,《第九交响曲》被公认为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乐家认为没有作品能超越《北九》的成就。不管这种说法是否有失偏颇,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将是永恒的!欢乐颂精神不灭!木管乐器
短笛(第四乐章)、长笛、双簧管、单簧管(降A、降B、降C)、巴松管、巴松管(第四乐章)。
铜管乐器
法国号(D、降B、降E)、小号(D、降B)、长号(中音、中音、低音、第二、第四乐章)。
打击乐器
定音鼓、大君鼓(第四乐章)、三角鼓(第四乐章)和钹(第四乐章)
人声(第四乐章)
4独奏者
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
混合合唱
弦乐器
第一和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注:有时为了渲染宏大的气氛,木管中用三管,铜管中用四管,以配合自然的和谐。)贝多芬之后的很多浪漫主义作曲家都受到了这部作品的影响。
1831复活节,瓦格纳将作品改编为钢琴独奏。因为钢琴不能演奏所有的声部,所以瓦格纳的选择也有自己的特点。
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最后一乐章的主题与《欢乐颂》非常相似。据说勃拉姆斯对此的回应是“傻子都能看出来”,所以可能是故意的。而且勃拉姆斯的这部作品被誉为“贝多芬第十”。
布鲁克纳的《第三交响曲》也使用了半音组成的第四度,与这部作品第一乐章的结尾基本相同。
马勒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可能是在模仿作品开头的织体和氛围。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第三乐章《来自新世界》向这部作品的谐谑曲致敬,尤其是下降的第四度和与众不同的定音鼓音。
在其他领域,这项工作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这项工作对CD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初飞利浦和索尼都打算用更小的碟片,但最后都用了12 cm的直径,因为它能装下当时最长的《第九交响曲》录音,富特文格勒1951指挥的74分钟版本。不过也有人说,事实并没有那么浪漫,能力的巧合只是一个牵强的理由。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发条橙》,这部作品都处于重要位置,是主人公最喜欢的音乐作品之一。
冷战期间德国分裂时,《欢乐颂》被用作其奥运代表队的队歌。
1972年采用欢乐颂(无歌词)的音乐作为当时欧共体(现欧盟)的歌曲,1985年成为欧盟的歌曲。
科索沃独立后,《欢乐颂》也被采纳为其国歌。
《欢乐颂》也被改编成罗得西亚的国歌。
中国基督教协进会以此曲为总谱出版“新圣歌”第18号《快乐崇拜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