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蛙》的轮廓是怎样的?

莫言《蛙》的轮廓?

莫言的《蛙》获得茅盾文学奖。该书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历史时期,计划生育对女性,无论是生育者还是执行者,造成的破坏的荒诞而悲惨的故事。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写作四年的长篇力作。它潜心触及中国人灵魂最痛苦的部分。该书于2009年首次出版。莫言在2011莫敦文学奖获奖作品《蛙》座谈会上说,小说《蛙》写于2005年,因结构问题未定稿而中途搁置。《生死疲劳》完成后,历时四年对作品进行再创作,三稿完成。

《蛙》选择了乡村医生和计划生育的题材,这不是莫言刻意写的敏感题材。莫言是被姑姑送到这个世界上的,所以他总想有一天把姑姑写成小说,而写姑姑的从医经历,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中国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

小说《蛙》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余年的农村女医生万新阿姨的人生经历,反映了新中国近60年来农村生育史的跌宕起伏,描述了国家为控制急剧增长的人口和落实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辛而复杂的历史进程。

这部小说的中心词是“计划生育”,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隐藏在这个中心词背后的,是莫言对生命真诚的敬畏和崇拜。

这是一部写实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在山东高密艰难的实施过程。万鑫有两个矛盾的身份:一个是乡村医生,一生接生过近万个婴儿,被称为“送孩子的女神”;另一种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也就是俗称的“杀人犯”。对于婉欣来说,要达到统一,所以她一生都活在无法回避的极端矛盾和痛苦中。小说不时流露出残酷:一种是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一种是莫言客观冷静地写出了他人灵魂深处极度痛苦的残酷。

高密东北乡不仅是小说和故事发生的地方,也是一般意义上的一个区域。计划生育国策实施之初,全国有无数个东北乡镇,也有很多像万鑫这样的计生干部。因此,莫言的写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现实意义。

在过去,孩子是女人的家,是女人的世界。不生孩子,不仅意味着一个女人没有完成作为母亲的使命,也预示着一个家庭将陷入没有未来的恐惧。虽然生孩子给女性带来了稳定和幸福,但通过生孩子来维持自己的地位和尊严,也是女性最大的不幸。其实任何时候,生育都应该是女人的自由,不应该被家庭价值观干涉,不应该被社会政策影响,让每一个孩子都在阳光下出生,让每一个女人都成为自己生育的主人。这是对女性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