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么漱口刷牙的?而在没有纸的年代,他们排便后用什么来清洁?

古代人是怎么漱口刷牙的?

我们的祖先早就掌握了很多保护牙齿的措施。《礼记》中记载“鸡初啼,用盐漱口”,证明我国人民在2000年以前就知道早上洗脸漱口。刷牙是在漱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清洁牙齿的方法。

相关学者认为,中国是最早使用牙刷的国家。因为辽代墓中发现了骨牙刷柄,是世界上最早的牙刷,距今已有1000多年。但敦煌石窟壁画显示,古人是用右手中指当“牙刷”的。到了明朝,甚至有人主张分食和双手同时进食。杉山?你很难知道该做什么[6]。你看过吗?br & gt

莫高窟的变化画,如唐代老杜叉的变化,描绘的是“外道”最终皈依佛门时,经常洗澡、刮脸、擦牙。擦牙就是刷牙。古代刷牙的方法就像画画一样:先用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蘸点药,放在牙齿上,然后用牙刷刷。

印度人习惯用杨树枝刷牙,所以杨树枝也被称为“木牙”。而且,鉴于牙齿健康在一般健康中的重要地位,印度人还赠送杨树枝作为“祝你健康”的标志。后来这种方法传入中国,我国人民也逐渐学会了这种刷牙方式。古代医书《外台秘笈》说,用杨树枝咬一端,用药物擦牙,可以使牙齿“香滑”。在过去,牙木据说是僧侣的日常用品之一。在早晨开始和饭后,僧侣们必须将齿木嚼成细条,以清除齿间的碎屑。它具有牙刷和牙签的功能。洗牙后,可以去诵经拜佛。佛经《华严经》中甚至有嚼杨树枝的十大好处。分别是:1。2.消除痰病;3.解多毒;4.去除牙垢;5.让你的嘴变香;6.功能名称;7.润喉;8.嘴唇不皱;9.获得声学气体;10.味道不好。

当然,虽然杨木是一种常见的清洁牙齿的“牙木”,但牙木并不仅限于杨木。人们可以根据当地情况找到合适的牙齿清洁材料。槐树枝、桃枝、葛藤等都有和杨树枝一样的苦、涩、辣、辛的味道,所以也能成为齿树。

在没有牙膏的时代,人们不仅可以找到清洁牙齿的材料,还可以使用“咀嚼”的方法来清洁牙齿,这似乎比“刷牙”更方便实用。那么,嚼嫩树枝洁牙有什么效果呢?古今都认为有很好的效果。李时珍还说,用嫩柳枝“削之为牙枝”,妙不可言。

秦汉:

秦汉时期,虽然没有专门的口腔医学著作,但从相关文献和出土文物中仍然可以看出,医疗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对口腔牙齿清洁、健美、疾病、保健有更高的要求。例如,在《诗经·冯伟·硕人》中,美女的牙齿被描述为“像犀牛一样”,意思是牙齿应该像葫芦一样整齐洁白。反之,牙齿不齐的叫吵架,咬合不整齐的叫龌龊,排列不整齐的叫龋坏,都视为病态。统治者为了保持口腔卫生,预防牙病,除了强调饭后漱口外,还有清除齿间食物残渣的习惯。1976,江西南昌市发掘出汉末三国吴栋时期高蓉墓。其中有一件金龙形物件,两端有挖耳勺和杨树枝。白杨枝是龙的尾巴,末端圆而尖。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墓主生前用来清除牙缝间食物残渣的口腔清洁工具,而这根杨树枝就是今天牙签的雏形(周大成:江西南昌市吴栋高蓉墓发现的金杨树枝,日本口腔医学史学会会刊8 (2): 23-24,1981)。

对口腔牙病的认识和治疗西汉名医春雨一在医案中记载了艾灸和用苦参汤漱口治疗龋齿的方法,并指出其病因“风吹,卧而食,不含漱。”可见口腔不洁与龋病的关系在当时就已经知道了。

关于用砷灭活牙髓的技术,东汉的张仲景已经首先使用了用砷灭活牙髓的方法。《金匮要略》有“小儿疥疮食牙”的方子,其方子为“雄黄、痱子、右味,最后取腊猪之脂,以蝗枝裹头,点药烧之。”雄黄的化学成分是二硫化砷。明代《本草纲目》也记载了用醋调砒霜,待干小米大了,用棉花包好,第二天取出的医疗技术。砷是天然砷。这种方法包含的剂量和灭活时间是科学的,要求以后拿出来。美国的Spooner在1836开始用砷灭活牙髓,这项技术至今仍在临床上普遍使用。

三国,两晋,南北朝:

在口腔保健中,牙签最早记载于西晋。在给哥哥陆机的信中,云写道,“一日之行,以曹公之器,用牙签,现赠哥哥”(《周大成:中国口腔医学发展简史》。日本口腔医学史学会会刊,8 (3): 1-9,1981)。虽然它的制作方法不得而知,但可以看出牙签在时尚的时候是很少见的。

葛洪的《抱朴子》提到了叩齿固齿法,即上下牙列互相轻轻叩击。这种方法至今仍在实践,并被证明是有效的。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敲击牙齿对牙龈进行适度刺激,促进牙周血液循环,可以起到预防牙周病的作用,达到坚固牙齿的目的。

此外,本期还介绍了牙科的医源性疾病。《晋书·温峤传》说:“温(焦)是除牙病的第一步。因为中风,死在了镇尾。”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晋代就有人用拔牙来治疗牙病了。但涉及到死亡原因,只能说与拔牙有关,但不能排除人单独死于中风,所以单纯因为拔牙很难成立医疗事故。

隋唐五代:

刷牙保持口腔清洁,在当时已经逐渐流行。主要有两种方法:“杨枝擦牙”和“手指擦牙”。《赴台秘笈》载“杨柳枝每次咬头软,都用药擦牙,又香又滑。”擦指法见于晚唐敦煌壁画《老杜叉斗圣图》。至于牙粉,不是盐就是药粉。《钱进方耀》和《外胎姚蜜方》中有许多擦牙的方剂,所用的散剂大多具有芳香祛风、解毒止痛、排脓消肿的作用。

此外,隋唐医书还对口腔、牙齿保健中的食药禁忌进行了论述。如孟茜《食疗本草》指出:“沙塘食多,损牙。”

宋朝: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提出了茶的防龋作用。现代医学实验证实,茶叶含氟较多,因此具有防龋、防口器、杀菌消炎的作用。此外,《太平盛辉方》指出,牙刷制造商迟早会这样做。《太平盛辉方》中也有敷牙的方法:将柳枝、槐枝、桑枝加水煎煮,加入姜汁、细辛等。,而且每次都是擦牙。这可谓是当今药用牙膏的雏形。宋朝就有植发牙刷了。宋、《保健编》:“刷牙全是马尾辫”。在欧洲,大约500年后描述的植发牙刷与周守忠记录的一样。

PS:宋朝以后,据资料显示,中国的口腔清洁方法就没有再发展了,但是一直在用老方法。然而,各种口腔疾病的医学治疗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

附“漱口”的记录:

“漂洗”是指洗涤。古书早有记载,如《礼记》:“鸡初啼,洗手是咸的。”说明古代已经形成了早上“洗手”的习惯。这里的“洗”字也可能包括漱口。关于“漱口”的直接记载,见隋朝晁所著《诸邪分期论》:“食后漱口过勤,使人病腐。”这里指的是饭后漱口,也有人提倡晚上漱口,认为晚上漱口对保护牙齿的作用更大。到了宋代,张留有“医论”;“人们倾向于倒着支撑牙齿。如果你早点漱口,你就会摆脱牙齿之间的堆积,你的牙齿就会很坚固。”后来更多的人提倡每天早晚漱口两次;保持口腔卫生。

在刷牙工具发明之前,古代广泛使用漱口,用盐水、浓茶、酒作为漱口水。唐代孙思邈写《急备千足金方子》:“每旦口中用盐一捻,温水含……”《延寿书》记载浓茶漱口有用。“节食结束,滚筒用浓茶漱口,使你疲倦,而脾胃自和。肉在牙缝里,还得用茶水洗,不挑三拣四就能摘下来。”牙齿难掩,所以越来越强,牙齿又蠢又弄巧成拙。“根据现代药理分析,茶叶中不仅含有维生素,还含有单宁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单宁具有抗菌和杀菌的作用。氟化物确实有预防龋齿的作用。说明古代提倡用浓茶漱口预防龋齿是科学的。至于用酒漱口,医生说:“刘已经七十多岁了,精神从来没有衰弱过。每次喝酒他都漱口,即使喝醉了也念念不忘,说是可以祛除牙病。“这些都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后来中国人在漱口的基础上,出现了擦牙的方法。

而在没有纸的时代,他们排便后用什么来清洁?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81年的中午,晋景公姬奴尝完新麦后肚子胀胀的,就去厕所大便,不小心掉进粪坑里死了。姬奴大概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死在厕所里的君主,透露出先秦时期宫廷厕所的简陋。这个惨痛的代价让后人对屎这种东西更加谨慎。

汉高祖刘邦在中国流氓史上排名第一,他的所作所为确实配得上他的地位。他在部长们面前很焦虑。为了节省开会时间,不掉进厕所,他让一个平民把帽子递给他。他转过身,把帽子倒过来。过了一会儿,半顶帽子在大家面前冒着热气。

流氓皇帝的后代刘彻更是别出心裁,甚至在大便的时候会见高官。这一点在《韩纪安传》中有所透露:“将军(魏)在幼仆之中,从厕所望之。”历史学家没有记录卫青的情绪,但可以肯定的是,卫青在汉武帝眼中是一等一的重臣,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在皇帝大便的时候得到了被采访的机会。

《世说新语》揭示了皇家厕所的不寻常之处。西晋大将王敦,被晋武帝招为舞阳公主徐。新婚之夜,他第一次用了公主的厕所。第一次看的时候感觉很宏伟,比民居强多了。进去后发现很难闻,心里稍微平和了一点。不一会儿,我在厕所看到一个装着干枣的颜料盒,我就以为是“坑里的食物”,全吃光了;事后,宫女端来一盘水和一个盛满“浴豆”的玻璃碗,王敦将这些“浴豆”倒入水中一饮而尽,惹得“那群宫女哈哈大笑”。原来干枣是爬坑时用来塞鼻子防止异味的,“浴豆”相当于现代肥皂。

也许是受汉高祖带着大臣帽撒尿的启发,后来的皇帝大多用便池解决问题,而不是亲自上厕所。《西京杂记》说汉代宫廷用玉做“无”,是皇帝的侍从们为了皇帝随时方便而拿着的。这种“无”就是被后人称为马桶、便池的特殊洁具——据知皇帝最迟从此不用处理马桶了。“无”后来改名为“厕所”,据说与皇帝有关。相传西汉时,飞将军李广开枪打死一只卧虎,使人铸造一个老虎形状的铜溺器,放入尿液,以示对老虎的蔑视。这就是“虎”这个名字的由来。但唐朝皇帝坐龙亭时,因为他们的一个祖先叫“天蚕土豆”,就把这个不敬的名字改成了“畜生儿子”或“马孜”,后来俗称“马桶”、“尿壶”。

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四川,将后蜀宫中所有物件运回汴京。发现其中一个是镶嵌玛瑙玉石的盆,差不多是用来盛酒的。后来被称为蜀主孟尝君最宠爱的公主华瑞夫人。华锐夫人看到这东西是宋朝皇帝分几次供奉的,连忙说:这是先王的尿壶!惊得赵匡胤怪叫:“用这种尿壶怎么会有不亡国的理由?”立刻砸了盆。

小便池和盛酒容器很难区分,大概是古人审美趣味不同造成的笑话。厕所发展到清代,已经表现出非常强烈的人文关怀特征。清朝皇帝和皇后使用的厕所称为“官室”,由专门的太监保管,必要时传到“官室”。皇帝和妃子使用的“官邸”非常讲究。它分为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形式,由木头、锡或瓷器制成。木官邸呈长方形,外面有木框,框上有椭圆形开口,四周有坐垫,开口处有盖子。便盆可以像抽屉一样抽拉,一般木质便盆都配有铁皮内衬,防止渗漏。锡官邸呈椭圆形,盆上有木盖,中间有按钮;这种便盆要配合凳子使用,凳子比较矮,前端有一个椭圆形的开口,便盆要放在下面对准圆形的开口。凳子有靠背,有软衬,就像现在没有扶手的沙发。坐在上面并不比现在的马桶差,只是不能冲水。

慈禧太后的方便在一些史料中零星记载。太后说要传官,几个宫女分头去准备。一个去叫掌管官邸的太监,一个去拿被褥,一个去写论文。慈禧太后的官邸由檀香木制成,外观被雕刻成一只巨大的壁虎。壁虎的四条腿是官邸的四条腿。壁虎鼓鼓的肚子是柜子抽屉,尾巴是后把手,下巴是前把手。嘴巴微微张开,卫生纸放在里面。壁虎的背部中间有一层覆盖物。打开后,你可以坐在“方便”上。官邸里有干松香木粉。太监会把官顶用绣云龙黄布裹在头上送到太后寝宫门口。拜谒完毕后,他会打开黄布罩,取出官居,送到净室(净室一般位于卧室床的右侧,工装上安装有一两个小门,宽不到一米,方便排便)。宫女会把油布铺在无尘室地板上,把官邸放在油布上。慈禧太后说完,宫女抬出,交给太监。太监还是用布包好,举到头顶就出去了。清理完污垢后,他把它擦洗干净,放入新的干松香木粉备用。

宫里虽然可以如此,但路途自然不能如此复杂,一路出行也不方便。我们不用担心这个。已经有人替老佛爷太后想好了。1903年3月,慈禧以进贡西陵(河北易县西)为名,欲乘火车动摇自己的威信。卧室里,有一张特制的铁床正对着窗户。床上有各种被褥和枕头,四周有窗帘。床的一侧有一个门,打开就是一个如意桶,方便排便。桶底铺上黄沙,再灌上水银,粪便落入看不见的痕迹。桶上盖着锦缎,看起来像绣花墩。

清代历史学家孟森形容为:“...车内备有铁床、床垫、枕头、被子,但不使用花车原有的长沙发,抽鸦片并无不妥。床是横放的,对着窗户,四周有窗帘,床体是从四面购买的。因为柱略高,所以脚被切掉,床面被移高。床边有个门,是如意桶。如果你对水桶满意,你还会有一个小便池。底必存黄沙,水必盛银。粪便会不着痕迹地落入水中,以龚织锦缎为盖,形成绣墩。身上还披着黄色的天鹅绒和缎子。”这种如意桶可以算是当时最高的先进卫生设备了。

用什么擦屁股?

造纸术早在汉代就是中国的一大发明,但直到元代,这项技术的产品才被应用到人们最实际的生活中:上厕所。后人推测,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文化比较落后,汉族没有“敬惜字纸”的意识,使得卫生纸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是用竹片做厕所卫生用品,连皇帝也不例外。唐宋以前,人们使用一种叫做“厕片”的木头或竹片。元朝历史上有记载,“于宗回余人圣皇后”伯兰在做太子妃时,对婆婆“赵睿顺圣皇后”也很孝顺。她想在婆婆擦之前用自己的脸测试一下卫生纸的柔软度:“孝顺是其次,善行是宫,天下是天下。”石听从了圣王后的话,寸步不离左右,去了厕所。"

就算是擦屁股的纸也要先用脸试试软硬。这份孝心真是可圈可点。那么,竹片呢?软硬估计已经不是问题了。竹子的问题是有很多毛刺。万一竹片不够光滑伤到用户屁股,那真的是煞风景。

据《南唐列传》记载,南唐皇后李煜亲自砍下竹片,供僧人上厕所时使用,并用脸颊检查质量,看是否光滑平整。这是拜佛的皇帝中最难能可贵的。

挖一个新坑,成为一个富人

厕所管理员的工作也是360行之遥。这绝对是一条独特的路,值得商家学习,全民玩法。

明末清初有个叫穆太公的人。当然,没有人会在他的名下背上这么高的资历。姓穆是一定的,“太公”大概是大家对他的尊称。这位叫穆的老先生是如何赢得群众尊敬的?

穆太公是乡下人。有一天,他进城后发现城里的道路两旁都是“粪坑”,而且是收费的。老先生进去后玩得很开心,也没有走开。他在这个简易厕所外站了很久,发现很多人都是来解手的。于是,他凭着自己独特的商业敏感,确立了自己后半生的饭碗——“最好是别样的生意!”

回国后,木老先生让工匠“把门前三间房子挖成三个大坑,每个坑用一堵小墙隔开,墙再粉一遍。他到城里亲戚家,请无数诗画贴在这粪屋的墙上”,又请一位秀才为厕所写了一个独特的名字:“牙爵堂”。为了吸引乘客,我还让老师写了几百张“报纸”,贴在四面八方,上面写着:

穆家闻香新窖,远近君子俯视。这房子愿意贴卫生纸。

这个技能很吸引人。农民习惯了草砖,现在有了现成的卫生纸。另外厕所环境真的很优雅。“墙壁五颜六色,最吸引人。去一个新坑,就像看一场戏。”吸引妇女到粪坑,穆太公又建了一个女厕所。

值得注意的是,穆太公的厕所是免费的。那他老人家费了这么大劲怎么体现他的经济利益呢?原来,早在城里上厕所的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在农村,厕所收费是行不通的。但是,粪便可以卖。他把排泄物收集起来卖给农民家,或者换成别人的生活用品。一劳永逸,久而久之,收获了不少好处。真的是“比再做一笔生意强”!

/question/2161268 . html?s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