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大刀王五是个什么样的人?

大刀王五,晚清十大武林高手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武术专家,也是一位具有侠义之心的爱国人士。他曾经做过谭嗣同的贴身侍卫,积极营救谭嗣同,但为什么不救谭嗣同?后来,这些侠客都去了哪里?

王武,本名王正毅,河北沧州人。王武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他的父亲在他3岁时去世了,他不得不靠母亲给人缝衣服为生。所以他从小就开始工作,日子过得相当辛苦。不过,王五从小习武。少年时拜萧何为师,练就了扎实的武术功底。萧何先入为主地认为王五很有武功天赋,能吃苦,于是建议他拜沧州最有名的武术家李凤刚为师,以便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武功。李凤刚的双刀是独一无二的,但他很少收徒弟。

来到这里的王五自然连见一面的机会都没有。但王五也是一个执着的人。他一心习武,为了得到李凤刚的指点,在李凤刚家门前跪不起。他的真诚终于打动了李凤刚,最终被收为徒弟。因为在弟子中排行第五,所以被称为“小五”。

不久,李凤刚发现王五是个不可多得的奇才,于是把所有的教授都献给了他。而王五也苦练,很快就熟练了刀法。几年后,他的功夫与李凤刚相当,成为李凤刚最得意的弟子。李凤刚看到王武学的成功,就把他推荐给镖局的师兄刘世龙,让他在镖局的路上积累经验。

1871年,王五跟随北漂的队伍来到北京,凭借武功,在一家镖局当了镖师。1877,王武拿出历年积蓄,开了一家顺源镖局。因为他诚实守信,收费合理,又有武功,他押运的所有财物从来没有出过差错。于是,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很快就成了北京知名的伴游中介。生意兴隆的王五并不开心。原来当时的清政府腐败,受外国势力欺凌。

清廷软弱的统治者多次与列强签订割让土地、赔款等不合理的条约。最后这些款项都摊到了穷人头上,百姓没有了生计。1894-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廷一味与日本媾和,签订《马关条约》,丧权辱国,使国家处于危急时刻。谏议安,坚决反对和谈,尚书要求严惩国内犯错误者。

遗憾的是,清廷将他革职戍边,不再使用他。王五知道后,对清廷的所作所为极为愤慨。他亲自护送一辆魏军到边境,以确保他一路上的安全。回京后,王五认为对弱小的清廷寄予厚望是无望的。于是他在襄昌开了一个博物馆,教授武术,希望人民能学会武术,保卫自己的国家。

从65438到0898,王五认识了维新党成员谭嗣同。当时,谭嗣同已受光绪皇帝的委托,出任张静四品军机大臣,成为变法的核心人员。谭嗣同的变法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与王武的愿望完全一致,使王武对他刮目相看。从此,王五自愿承包了谭嗣同的衣食住行和安全工作。此外,谭嗣同还视王五为知己,闲暇时与他一起练剑术。两人的感情越来越深。然而,变法遭到了以慈禧为首的保守党的强烈阻挠,因为它损害了皇室、军队和一些学者的利益。

因为没有武力,变法就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看慈禧有集权之意。为了壮大实力,谭嗣同找到北洋新军将军袁世凯,希望他能率军保卫慈禧居住的颐和园,以彻底夺回军权。可惜袁世凯倒向了慈禧。当晚,慈禧将光绪囚禁在瀛台。随后,她以雷霆手段打压维新党。当时的梁启超、康有为得到消息后,立即往脚上抹油,溜出了国门。但谭嗣同没有考虑个人安危,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营救被软禁的光绪皇帝的行动中。只是计划因为意外的变化失败了很多次。

王五知道谭嗣同再待下去就要跑了,几次劝他出国避祸。但谭嗣同拒绝了王武的建议。他说没有流血就没有政治改革。为了表明自己变法的决心,他决定以死来对抗腐朽的清廷。不久,谭嗣同被捕入狱。王五几次贿赂狱吏,借机营救谭嗣同,被谭嗣同拒绝。随后,谭嗣同等六名变法大臣被处以斩首。行刑当天,王五还邀请江湖、武林爱国人士劫持布施仪式。可惜清廷狡猾,中途改了行刑地点。等王五等人最后找到地方的时候,谭嗣同等人已经死了。

谭嗣同死后,王五更加坚定了反清的野心,积极参加各种暗杀清廷权贵的活动。1900年,义和团反帝运动兴起。王五毅然加入义和团,积极参加反帝运动,到处杀洋人,烧教堂。结果,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进行报复。王五的顺源镖局因为被举报,被清军包围。不幸的是,无论王五如何挥舞他的大刀,他都无法抵挡他们的枪。不久,他在门口被枪杀。王五死后,被清军砍下头颅,挂在高墙上,以震慑城中百姓。当时生活在天津的霍元甲不顾安危从天津赶来,晚上把王五的头摘下来,使王五得以下葬。(参考史料:春日冰室骑,讲燕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