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90年代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65438-2009。

统一后,德国经济发展迅速。从1870到1890,德国的工业发展形成了真正的洪流。德国安全战略的选择发生了变化。影响国家安全战略选择的因素有:1。国家的安全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实力对比、相关国家的政策导向等。2.国家对威胁的主观判断;3.国家安全利益的定义。

德国崛起于欧洲旧体系的中心,它的建立冲击了周边国家的利益,改变了大国之间的相对地位。德国人居住的空间位于欧洲中心,周边国家最多。欧洲大部分主要国家都有其自然边界,而俄罗斯则得益于其偏远的地理位置。德国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北部的北海和波罗的海可以作为天然屏障,但它们的东西部几乎是完全开放的。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吞并给德国矿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洛林地区的褐铁矿储量估计有7亿吨,而德国其他地区的总储量只有3亿吨。这使得德国对这一地区的保护成为维护其安全利益的主要内容之一。法国的威胁并没有因为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而减弱。而德国的东邻俄国,经过1859的农奴制改革,实力增强。它向东南扩张,侵占了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其扩张主义性质仍对德国构成极大威胁。德国东西边界弱国少,难以获得新的领土,容易造成东西战线作战的局面。

统一后,推动了德国工业化的第二次高潮。这一时期,德国处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经济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德国的工业,加上高科技的发展,控制了大部分欧洲的工业力量。到了1903,德国已经是一个潜在的霸主。这一时期,德国工业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贸易量大增。1913年,德国占世界贸易的13%,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更丰富的原材料产地和更广阔的市场。工业化时期积累的巨大的工业生产力(物质和财力)是国内市场远远容纳不下的。对德国来说,在欧洲的扩张空间很小。要维护和扩大其经济安全利益,保护德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瞄准海外。1914德国资本输出达到440亿,德国工业开始在世界市场上竞争。

随着自身实力的不断壮大,德国对安全利益的要求也在不断扩大。康恩的“渐进升级战略”理论认为,利益强度的确定与一个国家的实力有关。当德国在统一后实力与日俱增时,利益层次会升级,利益范围会更广,威胁程度会更高。所以德国统一后,先是选择建立限制性的同盟体系来维护帝国的安全,后来选择了进攻性的外交政策,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来争取世界霸权。前者寻求均势,后者寻求主导那些反对或可能威胁均势的国家。做出这两个战略选择的本质都是通过减少他国的实力来增加自己的安全。

德国实行“大陆政策”和“平衡外交”,重点是削弱和孤立法国,防止法俄走近,避免东西方战争,防止俄罗斯向中南欧发展,形成英、法、俄、奥、意的相互制约。20世纪70年代,俾斯麦试图进一步削弱甚至摧毁法国。俾斯麦在1874写道:“任何人都不应该抱有幻想。法国再次强大的那一天,就是和平的终结。”1873年,德国为了防止俄法结盟和东西方战争,促成了俄、奥匈、德三国黄三协定的缔结。1887年,德俄签订“再保险条约”,德俄关系保持稳定。1890年,德国政府停止续签再保险条约,认为已经无法阻止法俄同盟的形成。德俄关系开始公开恶化。由于海外殖民地的争夺,德国与英国的关系从冷淡开始恶化。努力建立庞大的殖民帝国,在一些经济落后国家夺取“势力范围”,成为德国外交政策的新战略任务。德国在亚洲、近东和远东进行了殖民和扩张。1897年,中国胶州湾被武力占领。德国人在瓜分中国的过程中扮演了深水炸弹的角色。

最后,欧洲大国(主要是德国)之间的紧张局势继续恶化。国家之间接近的利益扩张空间和资源稀缺与利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是冲突成为现实并愈演愈烈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