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轶事典故
从新闻上看,黄埔一期最后一个人孙将军,103岁去外地了。回望90年代初的黄埔军校旧址,看到黄埔军校烈士墓上“亲爱的真诚”的庄严碑文,或许标志着那个时代的终结。
孙是近代史上一个不时闪现的名字。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反* *运动...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不可能肯定地说会有什么决定。撒也没有兴趣和资格评价孙老将军的一生。然而,“孙”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早年从国军老人口中听到过一些关于此人的传闻。真实性无法保证在100%,但都有出处,我分享给大家。
一:不吃辣的四川人。
刚刚听到孙将军下西洋的消息,写信给朋友说家里有个长辈在孙和庞炳勋出大陆后,去他们的饭馆吃饭,体验一下“孙庞斗智斗勇”的故事。写完后,我和家里人通了电话,他们说老一代人去吃“孙庞斗智斗勇”是真的,但里面的“孙”不是孙,而是原国民党军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孙连仲是西北军老兵,又是庞炳勋侄子的亲家,跟他开饭店很正常。孙是黄埔嫡系,和老冯的西北军是死敌,大概会找李良荣开饭店。这个孙子和他的孙子不一样。
惭愧,弄错了。但山姆的短路思维有道理。原因是我知道孙的两则轶事,都与吃有关。
第一,一位曾经做过沈醉先生助理的亲戚提到,抗战时期沈醉主管军事。那时,前线将领回重庆时,有时会去童军局,所以招待他们吃饭是沈醉的工作。孙已经到了,和沈醉安排了晚餐。因为孙是四川人,他特意准备了麻辣火锅招待他。没想到,孙吃饭时很少动筷子。沈颇感意外。事后,他问孙的副官,回答说:“司令不吃辣。”作为一个四川人,不喜欢吃辣才奇怪。也可以看出将军们因为不吃辣却什么都不说,只是敷衍一顿,所以不愿意轻易得罪。
其次,他是北京一位编辑朋友的长辈。他原本是西北军的一员。他讲历史,提到冯玉祥的节俭,和蒋介石的手下比较。他曾经说过,南方(北伐军)不是不可取的。中原大战后,他指挥的西北军一个团被收编,与二师住在一个城市。在当地的酒席上,士绅们敬酒,二师的长官是第一个,他却淡然地说,我们的新兵不抽烟不喝酒。第二科科长,就是当时孙的头头。在孙谷的辞职下,他再也没有碰过一滴酒。就算下面部队的人都想喝,也得关小。还有一种说法是,西北军在追赶中不抽烟不喝酒,但是北伐之后就成了一纸空文,以酗酒出名的大有人在。孙此举令西北军肃然起敬。
二:南京战役中的孙梁元
其实孙启仁作为一个军人,还是能打仗的。孙的名字经常可以在日本对华战争记录中看到。南京战役期间,孙的第88师防守雨花台,作为南京城外的最后一道屏障。据日本人记载,雨花台的守军阵容严密,军纪严明。孙下令所有逃兵杀光,还有一道命令,战斗开始后任何人不得离开阵地到公路上(疑似逃跑),公路上有人可以开枪打死队伍。日本资料中的这一描述意在说明孙的残忍和野蛮,但也表明孙当时决心捍卫自己的地位。
然而,根据日本的记载,的失误也可能是南京最终毁灭的重要原因。从1937到65438+2月9日,日军多次进攻雨花台。因为顽强的守军,雨花台后面20米高的南京城墙可以提供火力支援。在交叉火力下,日军损失惨重(事后雨花台大战日军统计伤亡2000多人),三天未能占领。但由于日军士气高昂,各部队纷纷夺取中国首都南京的“武训”。这个贡献远远高于其他地方的攻占,对守军的伤害也很大。11日,考虑到孙88师伤亡惨重,唐生智命令孙收缩阵地。唐对前线的情况并不知情,但孙实际上并没有详细调查就跟着去了。现在,88师和51师的阵地之间被打开了一个没有防备的大洞。6月5438+02日,日军从这里突破雨花台防线,直捣中华门。这次攻击彻底动摇了唐生智的信心。同日,他下令南京放弃防御。各军猝不及防,没有撤退,损失巨大,南京大屠杀开始。因为88师仓促收缩阵地,雨花台失守。同时在中日两国的史料中也可以看到。唐生智的生活不检点是主要原因,孙的盲目处决大概也是原因之一。
三:罕见的失败
孙将军出生于黄埔。在整个战争生涯中,有许多辉煌的例子。估计1948会有很多文章评论他的成就,就不多叙述了。但是,战争中没有常胜将军,孙也没有常胜将军。如果要说最让他困扰的一战,大概就是淮海(旭邦)战役了。那一战,孙率领的整整16军团从陈官庄突围,结果发现只剩下400多人。在这场战斗中,解放军说孙一个人逃脱了,这有点过分。但是,一个8万多人的兵团,加上剩下的400人,就差不多了。说起国军和* * *军的战争,损失是旅里算的,然后是老师算的。淮海战役前损失一个军不算什么,但随便损失一个兵团还是太窝囊了。为此,孙对一直怀恨在心,并在不同场合为自己辩护,主要强调两点。第一,说明这是杜首长下令突围,而不是他擅自决定放弃同僚。从文字记载来看,可能是这样,但孙随后关闭了电台,所以他没有接到取消突破的命令。第二,说明他的部队突围成功,在之前的战斗中冲出去(孙步)兵力过半,4万多人,损失1万多人,突围时有2万多人被困包围圈。这个数字也是可信的。只是突围后到达萧县时,被解放军围攻全军覆没。
一个团怎么可能一夜之间全军覆没?根据一部电影,赶鸭子没那么快。
关于这个事情,我咨询过几位在国军服役过的老人,他们大多表示不了解——甚至一些* * *军的前辈,他们也表示不了解。就连一些亲身参加过淮海战役的老人也不明白,孙兵团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被吃掉,因为吃掉其他兵团要费很大力气。只有一个在奥马哈的老兵给出了一个更能让人接受的解释。说到这,他不是亲历者,但他的一个朋友是孙兵团的成员,在他爆发后不久就因重伤不治身亡。据他的朋友说,孙兵团的覆灭是百年不遇的大事,也就是“营吼”。
“营吼”是古代军队的说法,俗称炸营,意思是过于紧张的军队完全失去了理智。北宋的救太原之战,因为韩综来了的传言,导致二十万军营怒吼,溃不成军。根据经验,孙的部队确实撤退到了萧县,但他们在夜间遭到了解放军的袭击。就夜袭而言,歼灭一个团、一个旅是可能的,兵团基本不可能。此外,解放军后来的文件也证明,当时与孙俊作战的人很少。但是孙俊的情况很不正常。当时他们就爆发了,跑了一夜,以为凌晨就离开战场了,于是几万人几乎同时睡着了,外围部队连岗哨都没放出来。拂晓时分,解放军小股部队突然发起夜袭,突围成功。孙兵团官兵在连续多日的紧张包围后突然放松,又突然受到打击,神经一下子崩溃了。于是全军大呼小叫,甚至自相残杀,激战正酣,数万人的军队就这样散了,无法收拾...这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万人“营闹”了。
如果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拍下来,肯定会在课堂上作为样本,但估计孙将军肯定没兴趣做这样的样本。
四:忠诚的男人
上述定居奥马哈的老人虽然不是太阳兵团,但当时在国防部工作,熟悉淮海战役。他曾经跟我说过自己的看法,认为这次战役国民党军队比较好,指挥官杜赢得了军队的士气,打了内陆和平原。他本来就比较自信。虽然中间输了,没想到输得这么惨,但是一场大雪让国民党军队失去了全部的机动性,把沉重的装备变成了负担。最终,全军覆没。我觉得他的观点还是老国军的典型思维,因为在大雪降临之前,国民党军就已经开始失利了,只是战败的程度不同,所以分析成败就有点片面了。但正如孙将军一生都在与* * *生产党作斗争一样,没有必要强迫某些老人改变信仰或观点。
老人提到孙和另一件事,说他对别人很忠诚。
他说孙家供养着一个老婆婆,一家人都彬彬有礼。但这位老妇人实际上与孙没有任何亲属关系。原来,南京失陷时,孙的部下大多死伤。孙作为师长,在最后指挥,未能与部队突围,期间一度被俘(现存文献中孙逃出南京的语言不详,但无一字提及被俘,故存疑)。被俘是指他化妆被日军发现,和其他被俘官兵集中在一起,作为“便衣士兵”被带出去枪毙。此时,南京大屠杀最残酷的时候已经过去,日军有时会让百姓认他们俘虏的青壮年。一位老奶奶突然指出,孙是她的儿子,不是败兵。孙的口音和当时的当地人很不一样。日军非常怀疑,让翻译去问,说如果他认出来,就把母子一起杀了。然而,老妇人从未改变主意。恰在此时,附近传来枪声。日军急欲一睹,下令将其释放。孙燧活了下来。
后来我才知道,老奶奶是来找儿子的,但是找不到。看到孙香是来打仗的外军,她不忍心他死在这里,就开口救他。
孙脱险后,视她如母,不离不弃。
事情的真相只有孙家的至亲才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