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清镇鸭池河铁索桥建设历程
铁索桥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我国西南地区山高谷深,山势险峻。两山之间,河水湍急,阻碍了交通。伟大的中国人民不仅勤劳勇敢,而且聪明。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劳动人民,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山谷的水很深,很难建造一座通用的桥梁。起初,他们创造了一个藤索桥,然后他们创造了一个竹索桥。人们坐在藤(竹)索道上,滑过河流,在两座山之间滑行。在藤(竹)缆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架设铁索桥,解决大规模交通需求。中国最早的铁索桥是建于汉代的澜沧江金兰桥。后来在西南山区,陆续修建了许多索桥,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末建在贵州北盘江上的盘江索桥,清朝康熙年间建在四川大渡河上的泸定索桥。铁索桥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大交通特色,在中国古代交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贵州是索桥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已故著名书法家陈恒安先生对盘江索桥、花江索桥有过精辟的考证。
鸡场河铁锁桥
据民国《清镇县志》记载,该桥位于花桥县下里圩鸡场河上,为彝族人杨和黔西人捐银三千两。清嘉庆九年(1804)五月开工,十一年(1806)三月竣工。建设工程浩大,结构如同鸭池河下游的索桥。铁索12,桥长19英尺,宽1英尺,旁边有扶手。远远望去就像天空中的彩虹。大桥建成后,将是食盐运输的重要通道。光绪十一年(1885),段炼于1926年为官民拉铁索作他用。解放前夕,只剩下两岸的石头,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