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宽容。
(2)宽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历史书上就有这样一句话:“有了宽容,美德是伟大的”(周树·陈俊)。意思是如果你宽容,就能成就大功德。老子也说:“容为公,公为王,王为天,天为道,道为长。”意思是:如果你宽容,你就能做到“公”,那么“王”、“天”、“道”、“龙”。这些虽然是针对统治者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非常包容的文明。中国人经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和胸怀。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性格。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不仅是黄河流域,还有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很多文物散落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构成,既包括定居在黄河、长江流域的早期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一些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是各种文明因素的融合。融合的模式是以中华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外围扩散,外围向核心汇聚,核心与外围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相互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对中华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我们引以为豪的山西应县木塔这样的精美建筑,是契丹人建立的辽朝的杰作;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在中国第一次开辟了南北海上航线。满清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可以以战国和唐朝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不同的学说和学校,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大师,阴阳共存,并在战国时期自由辩论。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仅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更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三千弟子,“杨朱之言,天下第一”(《孟子·滕文公篇下》),其他学派也都有自己的追随者或同路人,可见社会是很宽容的。宽容也是唐文明繁荣的重要标志,表现在多方面,如儒、释、道三教合一;政府机关的各族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的学者从平民进入仕途。有各种题材和风格的文艺,等等。以政府将领为例,如格绍汉、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日本的阿部中马陆(晁衡)和新罗的崔致远都在远离故土的唐朝工作过。
中华文明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永远不会太高,海永远不会太深。"只有宽容,才能让百川入海,只有宽容,才能让它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