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大街的发展历史
明代前门大街是正东广场和正西广场的分界线,以街道中心为界划分,东属正东广场,西属正西广场。因为正阳门是京城的正门,所以前门大街比其他城门大街要宽。在城市建制上,明北京突破了“前朝后元”的定制,形成了以正阳门为中心,南至仙峪口、廊坊胡同的大型商业区。
明代中期,由于商业的发展,前门大街两侧出现了仙峪口、珠市口、煤市口、粮店等市场和街道,前门大街成为一条商业街。北京最著名的“大栅栏”也在其中。明朝嘉靖以后,北京各省市官员为了解决进京赶考的住宿问题,在前门大街两厢设立地方会馆。例如,人们经常去前门大街购买日用品或喝酒玩乐,这也使前门大街成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
清初,东城的灯市迁到前门,为了维护皇权尊严,剧院、茶园、妓院只允许开在城外,因此前门大街比以前更加繁华。在清代,主要街道两侧形成了许多专业市场,如鲜鱼市场、肉市场、水果市场、布市场、草市场、猪市场、粮食市场、珠宝市场和瓜子市场。附近的胡同有许多工匠作坊、仓库、车马店、旅馆、俱乐部和剧院,如乐青、三清和华乐。主街上的席棚房子逐渐改造成正式的砖木结构的房子,与东西屋后面的李街形成三条街。东侧有肉市街、布巷、水果市场,西侧有珠宝市场、粮食市场。前门外正街的大多数商店比李杰街的商店建立得晚。路东有全聚德烤鸭店、便宜坊烤鸭店、汇贤居炒肝店、永安堂大药房店、黑猴帽店、杜毅蒸饺馆、正阳楼餐厅、瑞生祥、九龙斋鲜果店、同三益干果海鲜店、郑明斋波波店。路西、西里街有永增和钱庄、瑞福祥丝绸店、天回斋鼻烟店、同仁堂药店店、六必居泡菜园、一站式羊肉馆。
清末,前门大街有夜市。光绪二十七年(1901),前门箭楼东西两侧设立前门火车站东站、西站,前门大街成为北京与外省的交通枢纽。
20世纪50年代初,前门地区有800多家个体工商户。从北到南,前门大街东侧有大北照相馆、青林春茶店、同三义水果海鲜店、丽丽餐厅、天成斋波波店、便宜坊烤鸭店、老正兴餐厅、普兰德洗染店、赵毅棉布百货、前门五金店等店铺。
前门大街北起前门月亮湾,南至天桥路,全长845米。仅前门大街两侧,总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可容纳约180商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