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是如何整合和选择初中历史教材的?
1.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全新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材编写方法,全新的学习方法,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从教材模式来看,可以打破历史学科严格的知识体系,突破朝代体系,改变编年史体例,从初中通史基础教学发展到高中中外合编专题教学模式,有很强的跨越性。
从内容目标来看:初中教材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删减了很多基础知识,内容相对简化浅薄,而高中教材则是专题授课,专业性更强;与初中相比,高中的学习目标更强调宏观性、思想性和开放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较大的知识差距。
教与学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
高中历史学习专题是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的,两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了解初中的教材,联系好初中,可以让高中的历史学习更加顺利。
2.依托教材,灵活整合
(1)重视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课程结构上,改变了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以“模块”和“课题”的形式构建了基础化、多样化、层次化的课程结构。高中历史分为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必修模块包括25个贯通古今、与中外相关的学习题目:
(2)模块内的专题整合
教师要构建教学设计的整体观,顾全大局,备课而不是上课。而是应该在整个课程模块中考虑教学设计。就必修历史(一)模块而言,主要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人物。本模块分为九个专题,共25课,其中包括五个中国历史专题和四个世界历史专题。话题之间既有纵向的联系,也有横向的比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例,下同)
(1),以问题为核心的系统集成(单元1、3、4、8)
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以比较为目的的本地整合
-古代中国和西方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第一单元和第六单元)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顶峰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第一单元、第七单元)。
(3)世界背景与中国历史的融合。
-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和新中国外交(第五和第九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增长(第8、9单元注1)
(4)中国近代史阶段性特征的整合。
——中国人民的奋斗之路(第二、三单元)
通往民主和法治的艰难道路(第3和第4单元)
(5)以横向比较为目的的整合
——近代中外民主政治制度比较(第四、七单元)
——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和较量(第4、8、9单元)
通过整合,历史题材线索更加集中,主题更加突出,不仅更好地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同时也可以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如果说教材的灵活整合属于宏观把握,那么,要想达到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从微观层面精心选择专题中的教材内容。
第三,紧扣课程标准,合理选择
在教改实践过程中,教师普遍感受到“三多两少”:内容多、线索多、覆盖面广;课时少,参考资料少。教学难度大,教学进度慢。要走出这种困境,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敢于大胆选择:
1.坚守课标,抓住核心。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程改革所依赖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意图,把握每个题目的核心内容和每节课的学习要点。& lt& ltspan = " " & gt历史I & gt& gt以人类政治活动的发展为线索,选取能够反映一个历史时期基本特征的重要政治制度、历史政治变革、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人物作为学习内容。在处理教科书时,可以分为两步:
(1),确定题目的主线(或核心)。如第一单元:& gt(人教版,下同),其主线反映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根据课程标准的“学习要点”和“教学活动建议”,拟定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lt& ltspan = " " & gt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分为四类:1。《夏商周政治制度》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重点。2.“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是本单元最重要的部分。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始皇帝的由来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形成和影响。”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在初中历史学习中都有涉及。这节课要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中央集权制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影响很大,以后的朝代也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了解这种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是解开中国古代政治结构的钥匙。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反映了汉至元这一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应以时间纵线为线索,突出汉至元代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以此来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加强明清君主专制”这一课,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君主专制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本课重点引导学生探究a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是如何强化的?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注重基础,贴近时代
教材内容跨度大,跨越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知识点多。该详细讲什么,该简单讲什么,不该讲什么?令人困惑。
& lt& ltspan = " " & gt《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选择上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全面发展。"
因此,遵循时代性和基础性原则,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必须选择素质教育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对现实仍有一定影响或可借鉴的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全方位互动;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学生生活的联系的内容是必须掌握的内容。深度和广度怎么把握?仍然是基于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的“学习要点”提出了“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对知识的教学目标及其能力水平做出了相对具体的要求和规定,这是必须达到的最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没有规定教学目标的上限,为教学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避免过度提高课程难度和扩大课程内容。
教师必须转变知识教学的观念,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紧密联系起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材知识点多,内容复杂。如果要求学生全部掌握,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又不符合课改的要求,势必会重新陷入“难、繁、偏、旧”的怪圈。课堂教学的内容要丰富,要符合历史真实,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少而精的知识,更加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
3.以人为本,独立探究
新课程标准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目标,处处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不再是一个独立直接的目标,而是培养能力、学习习惯和方法、道德教育的载体。
为了有效地实现获取历史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目标,学生需要在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并初步掌握各种学习方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尽可能给学生实践和探索的机会。比如历史一(必修)的“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门课采用的教学方法,美国宪法的条款很难理解,学生觉得很枯燥。2004年是美国的大选年,于是我设计了“从美国大选看联邦宪法”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报纸、网络等渠道收集、汇总、分析信息。在课堂上,同学们就美国的选举制度、宪法规定的“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以及美国民主制度的利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经过探索,学生们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课本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所以,老师不必完全忠于课本,盲目背诵学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适当开展探究、调查、访谈、资料收集、演示、表演、交流讨论、反思等方式,让学生乐于探究、积极参与和实践。新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学习思维之窗”、“历史视界”、“资料回放”等栏目的设计,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素材,又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的历史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学习历史的能力。当然,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选择。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的学习风格是一个从教会(接受)、学习(理解)到学习(举一反三)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体验、感受。通过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交往学习、综合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知识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从探索中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他学习的方法比教他具体的知识更能让他终身受益。
4.灵活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
目前出版的四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都是基于& gt虽然选取的主要史实基本相同,但由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角度不同,各版本的侧重点也有较大差异。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先研究课程标准的要求,然后阅读和比较不同版本的教材,这对全面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把握核心内容有很大帮助。同时,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特色,是非常好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很好地利用它们,以便获得许多家庭的长处。
总之,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是不足为奇的。只要我们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勇于实践,不断创新,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展示我们的教学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