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清的钱庄银行都倒闭了?
明清时期出现了银行和钱庄。虽然他们看起来很像,但他们不是一回事。
钱庄,在北方也被称为银行,起源于货币兑换业务。明朝中期,货币制度混乱,人们需要将市场上各种乱七八糟的钱币兑换成政府发行的货币进行交易和流通,这就诞生了钱庄。后来,私人银行的业务不断扩大。除了货币兑换、浇注银锭、买卖金银外,他们还经营信用借贷、发行银票、钱票、会票、汇款存款等。,功能多样,威力巨大。
/32fa 828 ba 61 ea 8d 3a 22809 CD 9 c 0 a 304 e 241 f58 f 4?X-BCE-process = image/resize,m _ lfit,w _ 450,h _ 600,limit _ 1/quality,q _ 85,又叫票房,票据房,因为经营者大多是山西人,所以也叫山西票房。它起源于梁音的外汇交易。在清末的时候,地区之间的贸易不断发展,人们不方便随身携带更多的钱,于是票号应运而生。人们只要在第一时间把银币存入银行号,到了第二地,就可以凭票去分号兑换银币,一下子省了不少事。后来,该行还从事抵押贷款、发行银行券和钞票、定期存款、货币兑换和金银委托保管等业务,成为一个综合性机构。
清代中后期银行、钱庄非常盛行,如胡雪岩经营的日升昌、卫太后、三金园、阜康钱庄等,都是擅长长袖善舞,一时执经济之耳。但无一例外都走向了破产,没来得及成为现代意义上的银行。1940年,最后两家银行改为钱庄,但在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中,钱庄完全被现代银行所取代,从而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241 f 95 CAD 1 c 8 a 786 AE 237 c 76 c 09 c 93d 71 cf 50 f 0?X-BCE-process = image/resize,m _ lfit,w _ 450,h _ 600,limit _ 1/quality,q _ 85第二,清代首富胡雪岩的富康钱庄。
说到钱庄,就不能不提到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经营的阜康钱庄。
胡雪岩早年在杭州余钱庄当学徒。因为他聪明,勤奋,善于做人,就把钱庄传给了他。在此基础上,他开了自己的银行,就是富康银行。
在学徒期间,胡雪岩挪用了银行的钱,帮助贫困的王有龄。后来,王有龄当上了浙江巡抚,在他的关照下,胡雪岩很快成为杭州最优秀的商人之一。王有龄死后,左继任浙江巡抚,更加赏识胡雪岩。随着左的一路升迁,胡雪岩的生意越做越大,可以操纵江浙生意,专做丝绸茶叶出口,垄断金融。后来因为胡雪岩帮助左收复新疆,被慈禧赐了黄马褂,成了二流官员。这种待遇在古代商人中是绝无仅有的。
同治十一年(1872),阜康钱庄分支二十余家,遍布大江南北。资金额2000多万两,田地10000多亩。
这样的好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胡雪岩在与外商的生丝大战中战败,花重金囤积生丝,被李鸿章算计。阜康银行面临资金链断裂,李鸿章的盛宣怀(近代著名企业家)造谣,导致阜康银行发生挤兑。最终,银行破产,胡雪岩身无分文。
民营银行的管理模式也与现代银行格格不入。它没有有限责任的概念,依靠的是银行所有者的全部资产,所以抗风险能力极差。一旦银行的老板出了问题,银行就再也不可能生存了。所以胡雪岩倒台后,阜康银行自然没能活下来。
/d 788d 43 f 8794 a4c 203259 AE 205 f 41 BD 5 AC 6 e 39 f 0?X-BCE-process = image/resize,m _ lfit,w _ 450,h _ 600,limit _ 1/quality,q _ 85(平遥日升昌旧址)。
三、山西日升昌的兴衰
去过山西平遥古城的人有一个必去景点,那就是日升昌旧址。
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山西平遥人雷履泰创办了日升昌银行,这是中国最早的银行,后来成为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银行。
雷履泰作为票号的创始人,担任过日升昌的大掌柜。他很有商业头脑,在票号的生意上做得很棒。鼎盛时期,分号遍布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业务远至欧美、东南亚。以至于皇帝说他们是“汇通天下”,这四个字成了他们的金字招牌。
日升昌非常重视诚信。在其经营历史上,从未发生过主动拿汇的事件,也从未发生过拒付的情况。据说三十年前有个寡妇拿着亡夫的账单去换钱。她认为银行号码不会被认出来。结果店主一查账单,没有什么问题,当场就兑现了5200两银子给了寡妇。这说明它的口碑真的很优秀。
/d 1160924 ab 18972 b 593 c 7d 03 edcd 7 b 899 f 510af 0?X-BCE-process = image/resize,m _ lfit,w _ 450,h _ 600,limit _ 1/quality,q _ 85在近90年的经营中,日升昌共创造利润1500万两白银,折合人民币约65438+。
辛亥革命后1914农历九月,一次?@京京京京京日升昌突然宣布破产。从极度富有到突然破产的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
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官本位”的影响,可以说是“官”和战败后的“官”。受太平天国影响,南北商路受阻,朝廷被迫将北京薪水和协调费的汇付重任交给票号。从那时起,银行的命运就与清政府紧密相连。光绪年间,包括日升昌在内的山西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公务财务。随着清朝的衰落,银行自然面临危机。清朝灭亡时,欠银行700多万两白银,无法收回。仅此一点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动荡的局势也对票号产生了影响。日升昌虽然总部在山西,但业务重心在南方,战乱频繁,银行的银子经常被散兵游勇抢走。此外,各省官钱局滥发纸币,为了维护自己的信誉,大量收缴纸币。这些纸币一再贬值,纸币损失巨大。
本来银行有机会向现代银行转型,但是精明的晋商没有抓住这个机会。
鸦片战争后,外资银行在内地的发展一帆风顺。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提出设立大清银行,要求银行出钱,结果被拒。后来有人提出,政府出钱,银行出钱,还是被拒绝了。大庆银行成立后,政府曾要求山西银行入股,但再次遭到拒绝。大庆银行成立后,自然垄断了几乎所有的官银汇兑业务,对山西银行几乎是致命的打击。
晋商拒绝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怕“外人”和“外商”插手银行。这是银行的家族性质决定的。在银行的掌权者眼中,银行是他们的家族财产,外人不得染指。他们根本没有现代公司管理的理念,视野的局限导致他们目光短浅,让他们淹没在大时代的大潮中。
(清代上海外滩)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沪上第一家外资银行——英商李如银行成立。到1949,已有英、法、德、俄、日、美、比利时、荷兰、意大利、挪威等10个国家的61家银行(含中外合资银行)在上海设立机构。
说起来,我们在银行和银行里也隐约看到了银行的影子。但由于古代官商不分的社会环境、小农意识和家庭私有财产观念、时局动荡、管理体制低效老化、领导层目光短浅,最终未能转型为现代意义上的银行,这是必然的,也是令人遗憾的。
但回过头来看,我们还是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在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封闭的传统社会里,金融玩得如此顺畅,实属不易。
(图片来自网络)
201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