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八年级生物地理历史预习笔记。

生物

2.生物多样性:1)物种多样性;2)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鱼能在水中生活,两个特性至关重要:1)能通过游泳获取食物,防御敌人;2)能在水中呼吸。

4.鱼在水中能克服阻力的结构:流线型(梭形)身体;体表分泌粘液。

5.当鱼游泳时,它依靠尾巴在躯干上的左右摆动来产生前进的动力。它依靠背鳍、胸鳍、腹鳍和臀鳍保持平衡,尾鳍保持前进方向。

6.当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做模型,或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做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7.各种鳍在运动中起辅助和协调作用。

8.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9.鳃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所以鳃是鲜红色的。

10,鳃丝多而细,为了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充分的气体交换。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气。鱼离开水后,鳃丝互相覆盖,减少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无法从空气中获得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11、鱼鳃对于在水中呼吸非常重要:鳃呈鲜红色,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多而细。

12.水从鱼嘴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13.在鱼鳃流出的水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

14,气体交换:O2——在水中——在鳃丝的毛细血管中。

鳃丝水中的二氧化碳

15、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巴的摆动和鳍的协调来游动。

16、有口无肛,食物通过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通过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被称为腔肠动物。

17.身体柔软并有贝壳保护的动物被称为软体动物。

18.有坚硬盔甲的动物被称为甲壳动物。甲壳类动物通过鳃呼吸。

19,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20.水中的各种生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它们都受到水生环境的影响。它们种类的变化,数量的增减,都会影响人类的生活。

21.与水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1)比较干;2)昼夜温差大;(3)水中浮力不足;(4)有气态氧;(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22.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一般都有防止失水的构造;2)不受水的浮力影响,一般有支持身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走、跳、跑、爬等运动模式,以觅食和躲避敌人;3)一般有各种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可以呼吸空气,如气管、肺等;4)一般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及时应对变化的环境。

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24.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节段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25.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潮湿土壤中,因为蚯蚓是冷血动物,温度变化不大,适合蚯蚓生活。

26、身体分割可以使蚯蚓的身体运动灵活。

27.蚯蚓依靠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

28.蚯蚓没有特殊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依靠能分泌粘液并一直保持湿润的体壁。蚯蚓的体壁上密布着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的粘液中,然后渗入体壁,再进入体壁上的毛细血管。体内的二氧化碳也通过体壁的毛细血管从体表排出。

29.蚯蚓无法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大的深层土壤中。

30.与温血动物相比,温血动物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正常的新陈代谢。

31,兔子的体温是恒定的,不仅靠体表的毛,还靠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

32.兔子后肢长,前肢短,后肢肌肉发达,适合跳跃。

33、门牙——切掉食物的犬齿——撕裂食物的臼齿——磨碎食物

34.兔子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和位置与人体相似,这表明人和兔子的分类非常接近,都属于哺乳动物。

35.食性和植食性(如兔子);食肉(如狼);杂食的(如人类)

36.盲肠主要用来消化纤维,食草动物的盲肠发达。

37.兔子的牙齿分为门牙和臼齿。门牙适合切植物纤维,臼齿适合磨食物。兔子的消化道已经发育出盲肠,这与它们吃植物的习惯相适应。

38.兔子大脑发达,神经遍布全身,四肢发达,能够敏感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反应迅速。

39.哺乳动物是最高的动物,尤其是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4000种。除少数种类外,均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属于温血动物,牙齿有门牙、犬齿、臼齿)。

世界上有9000多种鸟。

41,鸟的外形是流线型的,减少了飞行时的空气阻力。

42.鸟类的羽毛分为正常羽毛和羽绒羽毛(具有保暖功能)。正常的羽毛有羽轴,翅膀呈扇形,可以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通过拍打空气方便飞行。

43.鸟类胸肌发达,附着在龙骨突上,有利于扑空飞翔。

44.这种鸟的骨骼中空、轻巧、结实,胸骨突出,具有龙骨结构,便于发达的胸肌附着在胸骨(龙骨)上,减轻重量,便于飞行。

45.鸟类的消化特点:1)食量大,消化能力强,能满足飞行过程中能量的消化;2)粪便不储存,减轻重量,有利于飞行;3)直肠短,排便频繁。

46.鸟类心脏发达,工作能力强,血液输送氧气能力强,有利于飞行。

47.鸟体内有发达的气囊(不是呼吸器官),辅助肺部呼吸,满足飞行时对氧气的需求。

48.鸟的整个身体是为飞行而设计的。

49.温血动物中的哺乳动物鸟类

50.鸟类全身长满羽毛,前肢变成翅膀,具有快速飞行的能力。体内有气囊辅助肺部呼吸,体温高且恒定。

51.昆虫是种类最多的动物,已知种类超过1万种(占动物种类的4/5)。昆虫有三对脚,可以爬行。有些昆虫的脚特化成跳脚,可以跳;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膀,会飞。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

52.昆虫的翅膀在结构上与鸟类的翅膀不同,但就飞行而言,它们都有这些共同点:它们都是有利于飞行的扇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作是由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引起的,可以在空中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向前的动力。与机体相比,它们都具有重量轻、面积大的特点,有利于扑空飞行。

53.翅膀对昆虫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取食、躲避敌人、扩大活动和分布范围、寻找交配和适宜产卵的场所。

54.昆虫的外部特征: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膀和脚生于胸部。胸部有发达的肌肉,附着在外骨骼上,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表面的坚韧外壳(会发生蜕皮),保护和支撑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55.昆虫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除了昆虫,节肢动物还包括蜘蛛、蜈蚣、虾、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由许多节段组成;体表有外骨骼;脚和天线是分段的。

56.幼虫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历变态,然后过两栖生活,用肺呼吸,用皮肤呼吸。这种动物被称为两栖动物。

57、动物的行为取决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58.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骨骼、骨骼肌(运动肌肉)和骨间关节)组成。

59.运动系统由骨骼、骨骼肌和骨骼连接(如关节)组成。

60.人有206块骨头、头骨、胸骨和肋骨(不可移动);躯干骨(半活动)

四肢骨(可移动);活动骨关节(关节)

61,人有26块椎骨(半活动骨连接)

62.关节结构:关节头、关节囊、关节腔(有滑液,使关节活动灵活)、关节窝、关节软骨(缓冲作用);关节囊;联合头;关节腔;关节软骨;

吸盘

63.关节在运动中充当支点,是骨骼旋转所围绕的点。

64.人体的主要关节:上肢;肩关节;下肢;髋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腕关节;脚踝;手指关节;脚趾关节。

65.所有脊椎动物都有关节。

66.运动时,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容易受伤。

67.运动中如何保护关节:一、运动前做好充分的运动准备;第二,运动强度要适当;第三,戴护腕护膝。

68.骨骼肌(器官)较厚的部分称为肌腹,两端较薄的乳白色部分称为肌腱。

69.骨骼肌具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

70.为什么骨骼肌会影响骨骼:当骨骼肌受到神经的刺激和收缩时,会影响关节周围骨骼的运动,所以身体会运动。

71,与骨骼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协调。

72.全身有600多块骨骼肌。当手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放松。

73、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松弛;当肘部伸展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放松。

74.当然,运动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需要能量的供给,所以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75.用一句话概括骨骼、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缩,影响关节周围骨骼的运动,所以身体运动。

76.动物有各种各样的行为。从获得行为的方式来看,动物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动物与生俱来的行为,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称为先天行为;另一种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从生活经验和学习中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77.很多行为是先天行为和学习行为结合的结果,比如鸟类迁徙。

78.先天行为是动物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学习行为使动物更能适应变化的环境,更好地生存。

79.动物越高,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同样,环境越复杂,需要学习的行为就越多。

80.先天行为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一个生物只有先天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那么它就会被自然淘汰。

81,对于一个人来说,技能训练和知识学习是适应大脑的发展阶段的,一旦错过了学习的关键期就很难补上。

82.社会行为特征:1。某些组织经常在群体内形成;2.成员之间分工明确;3.在一些群体中也形成了等级。

83.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健康和凶猛程度,群体被安排在一个等级系统中。

84.“首领”先享受食物和配偶,先选择筑巢地点。其他成员会对它表示服从,不敢对它的攻击进行反击,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

85.动物的动作、声音、气味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依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容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入侵,可以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命。

87.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换无处不在(人说话,动物说话)。正是因为有了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存在,生物之间的关系才错综复杂,“一毛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成为统一的整体。

88.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生态平衡。

89.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动物对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2)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帮助植物授粉和传播种子;4)生物防治。

90.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来控制病虫害。除了控虫,还有鸟类控虫,细菌控虫。

9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营养丰富,可供人们食用;在医疗方面发挥作用;在欣赏和娱乐方面,文艺有一定的形象;人们用它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形象或某些特征;动物传播一些疾病(伤害)给人类。

9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93.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动物)作为“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是生物反应器。

94.生物反应器的好处:可以节省建造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95.科学家通过仔细观察和研究生物,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发明和创造各种仪器和设备。这是仿生。

96.由细菌或真菌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聚集体称为菌落。

97.细菌菌落比较小,表面光滑有粘性,或者粗糙干燥的真菌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蓬松状、絮状或蛛网状,有时可呈红色、褐色、绿色和黑色。

98.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

99.菌落常被用作菌株鉴定的重要依据。

100.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1)准备含有营养物质的营养基。2)高温灭菌和冷却培养基。3)在培养基上放少量细菌或真菌(这个过程叫接种)。4)培养皿在恒温培养箱(或室内温暖的地方)培养。

101.细菌和真菌广泛分布在生物圈中。

102,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有机物。

103,高温霉菌的严格环境下不能有细菌和真菌。

104.乳酸菌只有在厌氧条件下才能将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105,所有的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106,有些细菌是成簇或长链相互连接的,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生活的。

107.细胞结构图:

108,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为异养,异养分为腐生和寄生。

109.在生长发育的后期,一些细菌收缩,细胞壁变厚并形成孢子。孢子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小而轻也可以随风四处散落,落在合适的环境中,萌发成细菌。细菌因其快速繁殖和孢子形成而无处不在。(细菌分裂非常快)

110.酵母是单细胞真菌。霉菌、食用菌和大型真菌都是多细胞真菌。

111.

112,真菌的细胞内没有叶绿体,进行孢子繁殖。

113,酵母正在发芽。

114、青霉菌:孢子呈青绿色,呈扫帚状排列。营养方式为异养。

115、曲霉菌:孢子有多种颜色,呈放射状排列。营养方式为异养。

116,引起食物霉变的真菌是霉菌。

细菌真菌

相似性: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使用现成的有机物(异养)。

区别:单细胞,无成型核,分裂和繁殖。既有单细胞物种,也有多细胞物种,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大部分是孢子繁殖。

117,比较真菌和细菌:

118、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参与物质循环;(二)引起动植物疫病的;(3)与动物共生。

119.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20.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可见,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21.有一些种类的细菌和真菌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和人体中吸收营养,导致动植物和人产生不同的疾病。

122,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互利互惠,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共生。一旦分开,就可以独立生活,这叫共生。

123,寄生(经常有害);共生(互利)。

124,酵母发酵状态:

有机酵母二氧化碳+水+能量(多)【多用于制作面包】

有机酵母二氧化碳+酒精+水+能量(少)【用于酿造】

125,发酵:微生物的厌氧呼吸(也称呼吸作用)

126.食物腐败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这些细菌和真菌可以从食物中获取有机物,并在食物中生长繁殖,导致食物腐烂。因此,食品保鲜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保存。防止食品腐败的主要原理是杀死或抑制食品中的新军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127.一些真菌能产生杀死一些致病菌的物质。这些物质被称为抗生素。

128,科学家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将其他生物的一些基因转移到一些细菌中,而只有这些细菌才能产生药物(利用细菌作为生物反应器)。

129和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了抗生素。

130,生物分类的意义:了解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使每个物种在生物分类中的位置一目了然,同时可以进一步明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131.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性(形态结构、内部结构、生理功能)将生物分为种、属等不同等级。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物种。

132.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常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133,每个界又分为6个更小的等级,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134.两个物种之间共享的分类单位越多,它们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135,大纲

136.分类登记越高,射干内部体的差异越大,共同特征越少,包含的生物数量越多。

137.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是基因的多样性,外在形式是物种的多样性。

我有复习提纲。

地理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1)领土和行政区划

1.位置

中国的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中国的陆地和海洋位置:东亚和太平洋西岸。

中国的经纬度位置:中国疆域从北到南横跨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我国东西跨度60多度经度,最东端的乌苏里江(东9区)和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东5区)时差在4小时以上。

中国地位的优越性:

纬度位置:我国大部分领土位于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热量丰富。南北相差近50个纬度,使得中国南北气候差异很大,为中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陆海地理位置:我国东临太平洋,使得东部地区深受海洋影响,降水较多,有利于农业生产,以及海洋资源和海洋事业的发展。而且因为有许多优良的港湾,有利于海上交通的发展和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亚欧西部,陆路交通便利,亚欧大陆桥已经开通,可以直接与其他国家沟通。

2.边境和邻国

中国陆地边境线2万多公里,与中国毗邻的国家有14个。东与朝鲜接壤,北与俄罗斯和蒙古接壤,西北和西南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和不丹接壤。南部与越南、老挝和缅甸接壤。

中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从北到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接壤。中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延伸至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琼州海峡是中国的内海。沿海有5000多个大小岛屿,如台湾省岛(最大的岛屿)、海南岛、舟山群岛(最大的群岛)和南海诸岛。我们隔海相望的邻国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4.行政区划

目前,我国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乡(镇)三级。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2)人口和国籍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人口约654.38+0.295亿(2000年),占世界总人口的22% (654.38+0/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分布大致以黑河-腾冲为界,东南部多,西北部少。

2.华侨华人

中国有3000多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华侨的原籍是广东和福建两省,这两省的很多地方历来被称为侨乡。

3.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统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5万多。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人口400多万。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边境地区。总之,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3)地形

1,中国的地形特征

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山区面积广阔,约占全国面积的2/3。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阶梯分布。西南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第一级台阶。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是西部与第一级之间的第二级台阶,海拔1000m-2000m,主要由高原和盆地组成。第二级台阶以东是海拔500米以下的第三级台阶,主要是丘陵和平原。

复杂多样的地形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我国地形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有利于深层湿润空气和大量水汽的供应;使河流向东滚动,沟通东西交通;大河从较高的台阶流向较低的台阶,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2.主要山脉的分布

东西三条线:自北向南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喜马拉雅-南岭。东北-西南走向三排:自西向东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省山区。

有两条南北走向:贺兰山和横断山。西北-东南走向三条:阿尔泰山、祁连山、小兴安岭。中国和尼泊尔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

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

四大高原特点及分布: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中国最大、世界最高的高原。它的特点是高山、连绵的雪山、广泛的冰川、众多的湖泊、广阔的草原和丰富的水资源。内蒙古高原位于中国北部,包括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和甘肃、宁夏、河北的一部分,海拔约1000米,是中国第二大高原。其特点:地面开阔平坦,地形不起伏;许多草原和沙漠。黄土高原位于海拔1000米-2000米之间。地面覆盖着松散的黄土层,是世界上黄石最广泛、最深厚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沟渠峡谷数千条。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形分布广泛,山峦起伏,崎岖不平。

大盆地分布及特征:四川盆地位于四川东部,因紫砂页岩分布广泛,被称为“红色盆地”和“紫色盆地”。是中国地势最低的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大部分是戈壁和沙漠,东部是沼泽和盐湖。是中国地势最高的典型内陆高原盆地。

三大平原的分布及特点:东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称,是中国最大的平原,海拔200多米。华北平原是中国第二大平原,地势较低,有数千里田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势低洼,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暖温带)、东南丘陵(亚热带)等。

(4)气候

长度温度和温度区

我国属于季风气候区,冬夏气温分布差异很大。气温分布特点是:冬季气温普遍较低,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超过50OC。主要原因有:冬天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能较少;纬度影响:冬季盛行冬风。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除外)气温普遍较高,南北温差不大。主要原因如下:夏季,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更多;夏季夏季风盛行,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至最高值;夏季,太阳高度越高,纬度越高,白天越长,减缓了南北接收太阳光热的差异。

冬天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镇,夏天最热的地方是吐鲁番(霍州)。重庆、武汉、南京被称为中国“三大火炉”。

活动积温及生育期:总的来说,我国各地活动积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农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减少了,生长期也缩短了。

2.降水和干湿区(东西部差异)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及成因:降水量的区域分布:分布极不均匀,总的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中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省的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成因:中国东南临海,西北深入亚欧大陆。夏季能带来大量降水的夏季风,被重山阻挡,路途越来越远,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影响力逐渐减小。

降水的季节变化我国各地降水的季节分布很不均匀,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5-10月(夏秋季)。这一时期的降水量一般占全年的80%。就南北方不同地区而言,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长雨季,长河道汛期),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短雨季,短河道汛期)。

成因:中国降水的这种时变特征与季风中锋面移动引起的雨带移动现象是分不开的。5月,来自北方的暖湿气流在南岭与来自南方的冷空气相遇,雨带萦绕,华南雨季开始。6月,雨带随锋面移至长江流域,在长江中下游晃荡了一个月左右,持续降雨。此时正是李子黄熟的季节,被称为长江中下游的雨季。7、8月雨带随锋面向华北、东北推进,华北降水明显增多。9月,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雨带随锋面迅速撤至江南。再加上台风和雨水的配合,此时华南的雨水还是比较多的。

4.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气温主要受纬度位置影响,南北差异较大;降水主要受海陆位置(季风)影响,东西差异大;地形是指地形的影响和山脉的走向。地形的多样使中国的气候复杂多样。

5.气候的利弊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中国气候的主要优势是:复杂多样的气候有利于许多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国有广阔的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树木、牧草的生长成熟。夏季的高温扩大了喜温作物的北界,中国是水稻生长北界最北的国家。中国气候的主要缺点是:受季风强度影响,各地降水年变化大,容易发生洪涝和干旱;寒潮、霜冻和台风造成的灾害性天气危及农作物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