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出现的传说

农耕是一种古老的民族生产文化现象。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他们一直忙于为自己的生产而奋斗,或者寻找更有用的物体。

农业最早出现在中原。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许多特色农耕技术和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许多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实物证据,特别是打磨过的石磨棒,成为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众所周知,黄三的首领伏羲教人“织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人称“神农”,教人播种收割,开创了农业时代。大禹用疏浚的方法治水,促进了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河南人郭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传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农业技术的发明创造,农业的制度和观念,都与河南息息相关。

中国农业的起源是学术界非常关心的问题。我国考古界几十年来一直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进行探索,在江淮、河汉、汉流域及广大地区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发现了一批遗址,如广西桂林竹皮岩、江西万年仙洞、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河北徐水南庄头、湖南澧县鹏头山等地。前两处遗址距今约八九千年。武安磁山遗址和新郑裴李岗遗址的年代也早于中原仰韶文化,距今七八千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86年在河北省徐水县发现的南庄头遗址。在60多平方米的发掘面积内,发现了一条小灰沟和草木灰层,出土了动物骨骼、家禽骨骼、鹿角、蚌类、蜗牛壳、木炭、石材,以及石器、骨角、木板、木棍、沙红色陶片等与居民生活有关的遗物。特别是遗址中出土了作为粮食加工工具的石磨和石碾棒,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农作物种植业。根据碳14,其年龄为10510 u 65297 x 10—9690 u 65305 x 5年前(未校正)。比磁山文化早,甚至比江西万年仙人洞、广西桂林竹皮岩遗址早几千年。它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因此它把中国农业的起源推到了一万年前。

农业至少起源于10,000年前,从最早的农耕时代开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有证据指出,中东肥沃的月亮湾是一万一千年前第一个出现有计划播种和收割本应在野外采集的植物的地区;其他人认为,农业的独立发展发生在中国的北部和南部,非洲的萨赫勒地区,新几内亚和美洲的一些地区。5000年前,中东农耕民族的男性来到欧洲,与当地狩猎采集民族的女性结婚,产生了现代欧洲人。这一过程也将农业传播到了欧洲。

中国南北朝时期出版的《齐·姚敏书》是迄今为止最完整、最古老的农业著作,包括65,438+0,500年前中国的农学、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育种、酿酒、烹饪、储藏以及控制饥荒的方法。书中引用了近200种古籍,但引用的《氾胜之书》和《四人月令》现已失传。农耕是人类直接利用土地获取各种农作物产品的活动。自从人类开始意识到需要的物质可以直接利用生物的特性来提供丰富的物质,人类就一直在研究如何将土地和植物巧妙地结合起来,努力使产品最大化。这个斗争过程完整地反映了人类的各种农耕文化现象。

根据人们的生产动机,农耕文化可以分为两类:粮食作物生产文化和经济作物生产文化。按耕作方式可分为旱作农业文化和稻作农业文化。也可以根据其他需要分类。不同的耕作方式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地域和气候特征。因此,在世界范围内,人类种植的起源和历史演变有很大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类型的作物和规模的形成。而有的,恰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

作物种植的历史是不同的。近东和欧洲始于公元前6500-3500年。东南亚,从公元前6800-4000年开始;在中美洲和秘鲁,它开始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最初种植农作物的地区大多是半干旱气候的河流流域。在欧亚大陆,农作物种植的方法是先耙地,再犁地播种;在中美洲,因为没有牛和马,他们的主要作物玉米是用木棍在地上戳一个小洞,然后订购种子。

在古代,人们最早到处狩猎采集果实,后来发展到可以种植植物。有了可靠的食物供应,人们建立了村庄和城镇,更多的人可以开发新技术和提供服务,这进一步促进了这种变化。最后形成了农业文明。中国古代各流域人民种植大豆、柑橘、桃、梨、麻、茶树,饲养动物,精通园艺,尤其是花卉。

如今,在伊拉克周边地区种植农作物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他们发明了轮子,并用滑轮从人工运河中抽水。他们还建造了相当复杂的灌溉系统,并驯养了骆驼、猴子和马等动物。在古埃及,人们利用尼罗河的水和肥沃的土壤种植小麦、大麦和蓖麻。埃及人也种植棕榈树。除了牛和马,他们还饲养家禽、绵羊、山羊和猪。

在印度北部的印度文明时期(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750年),他们种植小麦、大麦和水稻,以及棉花、芝麻、茶树和甘蔗。也驯养鸡、水牛等。用于农田。农民用犁来建造良好的灌溉系统和大谷仓。

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玉米被驯化之前,中美洲的人们仍然到处狩猎,耕作只是品种的问题。公元250年至1600年,墨西哥和中美洲诞生了玛雅-托尔特克-阿兹特克文明。人们用玉米作为杂交品种来增加产量,还种植了豆类、南瓜、辣椒、鳄梨、烟草和棉花。他们修建了运河和水上花园。它还发展了干旱农业,发明了保持水分的耕作技术。

自公元前2000年起,希腊人就开始种植粮食作物,主要是大麦、橄榄树、无花果和葡萄,并饲养牲畜。希腊人发明了水车,把水从低处提升到高处。古罗马人发明了一些铁制工具,如犁、镰刀和锄头,提高了地中海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他们种植小麦、大麦、小米和葡萄,并饲养动物。

公元前200年以前,每个罗马农民都有1.8-6.1公顷的土地。在接下来的200年里,富人从国家得到了更多的土地,所以他们让奴隶工作。

从1000年到1300年,欧洲进入庄园时代,变得非常普遍,尤其是在英国、法国和德国。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技术。现代仍在一些民族中保留。这种耕作方式在唐宋以前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也保存在我国长江流域,被称为“社田”。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老舍农事序》中提到:“社田也是峡中刀耕火种之地。初春,雅山。所有的树都枯竭了。种的时候,等着下雨,前一天晚上就火了,天天下雨。在热土里播种,也就是幼苗会收获两倍。没有雨,但是是的。有许多山。如果土壤肥力薄,就会反复燃烧。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实现。小麦和豆类在春天种植,作为饼饵度过夏天。秋天成熟了。”薛孟复在《杜诗分类注》卷七中对佘田有这样的解释。他说:“荆楚有许多社田,先放火烧灶,等雨来种。三年后土脉尽,无法恢复树艺,但为草木,为山。”她田,燃榛耕也。二丫一岁,她两岁,她三岁。容易说她不吃醋。所有的声音都结束了。于天凡三岁,不能补种。声音很大,草都烧了。炉声户,火烧山界也。“可见,所谓‘刀耕火种’,就是在早春时节,村民们先把山上的树砍倒,然后在春雨来临的前一天晚上放火烧掉,当作肥料,第二天种在土热里,等着收割,没有任何田间管理。一般两三年后,土壤和肥料已经耗尽,不能再种了,要单独开荒。原始刀耕火种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刀、石斧等,用来砍树。人们刀耕火种,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土地的选择。

从我国南方从事刀耕火种的少数民族的情况来看,早期原始农业的土地选择在林地,草原的开发较晚。一般选择的土地不是草地,而是森林边缘、缺口或树木稀疏的林地进行采伐。苦聪人刚从采集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才定居下来(50年代)。虽然已经引入了铁工具,但仍以木工具为主。他们只是选择在森林边缘或森林稀疏的地方耕作。

在独龙族地区,人们把林地分为有林地、竹林地和竹木混交林地。在林地中,种植“Slay”和“Smo”树的人应种植荞麦、小米和稗草,种植“Ermang”和“Correction”树的人应种植玉米,野生核桃树地上的芋头最好,竹木混交林中的玉米和小米最好。竹林地也按竹种分为“久崩”、“长爪”、“格鲁”。“Gru”是一种带有细小竹竿的竹子,它的生长不如前两次种竹林田地里砍伐和焚烧的庄稼,一般被人们忽视。他们还发现,在竹林中种植大豆后,竹子长得不好。根据怒族人的经验,最适宜耕种的农田是生长西瓜树、“色达”树和小橡树的林地。这些树生长迅速,枝繁叶茂,燃烧后灰烬多,其中色达树和小橡树的林地最适合种植旱稻,色达树和西瓜树的林地适合种植玉米和播种天雄稻(苋菜)。库聪人认为有宾尼、怕楼、榆树、爱沙泥、苏河、比卡等树木的林地最适合种植农作物,而有埃努瓦、穆帕德尔水、扎巴克扎卡等树木的林地长势不好。

在取的时代,人类主要是靠天吃饭,只取大自然提供的食物,缺乏理解。在神农时代,“人多而畜少”,“民不聊生”的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改变靠天吃饭的状态,实现人类依靠自身耕作获取食物的目标。炎帝带领众多部落发现食用植物,掌握其生长规律,从而发明了最早的种植业。

《管子轻重篇》载:“神农之作,树粮为岐山之日,九州人知粮食,而世化。”又说“神农教耕谷,以利百姓。”《逸周书》曰:“神农时,下粟,神农耕植。”《新语道纪》载:“至于神农,以为行虫兽难食民,而求食之物,尝百草之实,观其苦,教民食五谷。”《苏姬神》第一卷记载:“神农以鞭抽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恶臭为主,以播百粒。故世称神农。”

要培育粮食,不仅要正确把握植物习性特点和生长规律,还要正确认识天体气候的运行变化规律和土壤肥力的利用规律。如果不掌握天体气候的运行和变化,就无法实现从播种到收获的一系列耕作过程,也无法达到通过耕作获得粮食的目的。土壤肥力的利用规律也是如此。土壤有很多种,肥沃的土壤,贫瘠的土壤,水和干旱,土壤和石头。什么样的土地适合耕种,不同的植物对土地有不同的要求。这些都需要正确把握土壤的利用规律。

“白虎童依诺。”说:“古时候的人都是吃动物和动物的。至于神农,人多,畜不够,所以神农因时制宜,分地之利,造雷,教百姓行,化为神,使之适民。所以叫神农。”

《淮南子修武训》载:“古时候人饮草之水,采树之果,食蚬之肉,有时多疾多伤。于是神农开始教百姓播种五谷,使土地湿润肥沃,避免草药的味道和水泉的酸甜苦辣。”“天时地利人和,地利人和”和“地利人和,地利人和”等记载表明,颜地神农了解、尊重和利用天象气候和土地利用规律。雷迪是在长期的耕作实践中发明的,它解决了刀耕火种式耕作效率低、产量低的困难,为人工耕作提供了锋利的农具,在开垦土地和扩大生产规模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使田间农业得以实现。同时也可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业质量。

《易经:内聚力传》说:“包家没有,神农家写的。木头是铲子,木头是铲子。有益于教世,涵盖一切利益。”《逸周书》曰:“神农时,下粟,神耕之。作斧耕,断木为铲,金铲,铲耕草,则五谷丰登助果。”

“白虎童依诺。”说:“古时候的人都是吃动物和动物的。至于神农,人多,畜不够,所以神农因时制宜,分地之利,造雷,教百姓行,化为神,使之适民。所以叫神农。”神农为什么要种粮?

据《拾遗记》记载,有一天,一只红色身体的鸟在天空中飞翔,嘴里衔着五颜六色的九穗谷。当它经过神农的头顶时,九穗谷落到了地上。神农看见了,捡起来埋在土里,后来长成了一片。他用手搓了搓麦穗,放进嘴里,感觉很好吃。于是他教人砍树,割草,用斧子、锄头、锄头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种谷子。神农由此得到启发:小米年年可以种,源源不断。如果能多选择一些植物供人类使用,多种植一些,大家吃饭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那时候谷物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鲜花一起绽放,谁也说不清哪些是可以吃的,哪些是不可以吃的。神农尝之如一,试种如一,最后筛选出稻、粟、黍、麦、糯米,所以后人尊称他为“五谷之主”、“农之主”。

中国农业最早的农耕技术是原始社会的火耕。《淮南子本景讯》中记载的“烧林还田”,以及人们常说的“刀耕火种”,就是火耕法。练火耕,先用石斧、石头等砍树。,并在树木干枯后将它们付之一炬。就这样,大面积的土地被开垦出来了,树木燃烧的灰烬变成了肥料,增强了土壤肥力。烧后土壤疏松,可以不用中耕,用尖棍等工具挖掘播种。但火耕的结果是,土壤肥力逐年下降,过不了几年就要撂荒,开辟新的耕地。之后,火耕逐渐转变为锄或耕(一种形似铁锹的古代农业工具)。用锄头或犁翻土可以疏松和改善土壤结构,扩大耕地面积,延长土地使用寿命,增加作物产量。由于可以定期锄地或犁地,可以在几块土地上轮种,从而使人类定居成为可能,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