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城的发展历史
建国前,雷城地广人稀,街道狭窄,城区的建设没有规划和管理。建国后,雷州的建设步伐虽有所加大,但仍无统一规划,土地建设也只是沿用古城的道路格局进行建设。直到1985年,海康县成立了海康县建设指挥部,开始编制1985年至1995年十年城建规划,开启了雷城建设的新篇章。但由于老城区建筑密度高,城市街道没有统一的格局规划,仍然制约着雷城的发展。
1993年,海康县政府请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雷州市1993-2010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并于7月1994通过专家评审。本次规划中,雷城总体规划的城市建设面积由原来的13.6平方公里发展到2010年的40平方公里。但经过11转,2004年,雷城城区面积仍不足17平方公里,原有城市设施落后,城市拥挤,档次不高,整体功能没有发挥出来,城市商业、旅游、房地产等产业未能发挥主导作用,更谈不上为雷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破解城市建设“瓶颈”刻不容缓。
2004年,雷州市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省委“一年稳定,三年变化”的目标要求,两股驱动力立刻给雷州市的发展加足了马力。上任后,李长武书记、罗殿南市长等领导审时度势,创新思路,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提出“在保护中延续历史,在建设中塑造未来”。
经过多次调查研究,他们有了初步的蓝图:按照“西扩北延中改”的总体思路,跳出老城区建设新城区,以老城区建设新城区,把握新城区框架,美化老城区,优化局部,把握整体规划,促进整体提升。同时,他们找到了科学的操作方法:走“政府规划设计、市场机制运作、多方投资建设”的道路,同时大步建设雷州新城,拓宽城市空间;在保护和建设老城区的同时,建设新的人民生活圈。
从此,雷城建设踏上了新的征程。雷城是雷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道路一直是制约这座城市发展的“瓶颈”。
据记载,50年代初,雷城的主要街道有镇西街、镇东街、广朝北街、曲街、二桥街、龙舍桥街、十三行街。
198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把祖国南疆的雷州半岛吹绿了,雷州如火如荼。开发新城市的想法一直萦绕在时任县委书记陈光宝的脑海里。1985,城市道路开始改造规划。当时群众大道和新城大道打通成为30米宽的新路。1994年,雷州撤县设市。时任书记的陈勇平修建了雷南大道、叶公大道和新城大道。这些措施被视为振兴雷州的经济亮点。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三条大道的配套设施并不完善,城市发展的带动力达不到预期目标。尤其是原本定位为雷城主干道的新城大道,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多年来,雷州人民一直在发自内心地呼唤建设一条新城大道,拓展城市空间,缓解雷城交通压力。因此,建设新城大道的要求多次被写入雷州市人大和CPPCC委员的议案,也多次被写入雷州市政府的工作报告。但由于资金困难等诸多原因,挖掘机很久没有进入新城大道。
充满能力和勇气的雷州新领导决定修建新城大道,作为描绘雷州巨变的第一个大规划。
在建设过程中,资金成了“拦路虎”。看着当时财政困难,很难拿出一笔钱。于是,经过认真研究,集全市人民之智慧,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想法:采用“收回土地-抵押贷款-收回土地、拆迁房屋和路面建设-挂牌出让土地-偿还贷款”的新模式,为新城大道建设筹集资金。这种修路模式在雷州是前所未有的。
时隔两年多,最能代表历史文化名城雷州形象的城市大道——新城大道建成通车,有效缓解了雷城的交通拥堵,刺激了这一地区的商业活动。目前,新城大道两侧的商业生活区用地受到了众多商家的青睐,一些商家已经开始在购买的土地上修建商业建筑。目前,这条大道上的世贸中心已经封顶,国际大厦破土动工。新城大道对雷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开始凸显。
接着,该市借鉴“新城大道模式”,继续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拉动“经营城市”的引擎,改建了雷南大道和贝勒大道。现在,雷南大道正在逐步形成集商业、行政服务、房地产、教育为一体的商住区,成为雷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贝勒大道位于城市副中心区,周边有工业园区和美丽的新农村。这条大道不仅成为了雷城的一个功能区,也是雷州一道亮丽的景观大道。
三条大道的建成美化亮化了雷城,拓宽了雷城的城市框架,犹如三条不断延伸的触角,拉动着雷城由东向西扩张,与207国道共同构成了雷城的城市新区。大道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将打造新的商务区,发挥雷城商业、旅游、房地产等产业的龙头作用,掀起雷州市新一轮的发展热潮。一个秋天的早晨,笔者去雷虎景区晨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令人愉悦的画面:晨曦初露,湖面上挂满了绿柳,晨练的人们散落在景区的各个角落。在雷虎文化广场上,身着白色服装、手持红色扇子的妇女正在跳健身舞。拱桥两边,硬朗的老人在打太极拳;护栏旁,奔跑的市民来回穿梭;在健身区,市民们一边聊天一边做运动。雷虎风景区已成为著名城市人们的休闲天堂。
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了一件往事。大学毕业的时候,家住茂名的学弟听说雷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就高高兴兴的来雷州玩。住在雷城的作者自然成了她的导游。白天,我带她参观了雷城几个著名的名胜古迹。晚上不知道带她去哪里休闲,就带她在南湖边闲逛。当时,南湖是雷虎风景区的前身,被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分成两部分。学友回国时不禁疑惑: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难道没有一个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吗?这句话带给作者内心的隐痛,直到雷虎景区落成才消失。
谈及40年来雷城人的娱乐生活,一位“老雷州”做了点总结:70年代看雷剧——80年代看电影——唱OK——90年代——随着雷虎景区的落成,逐渐成为雷城人的流行用语。
五年来,本市市政府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城市建设理念,连通打造休闲景观带。总投资近200万元,加大了雷虎景区的绿化、美化、净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在景区内种植了许多美丽的大小榕树,使景区更加翠绿醉人;景区北广场两侧人行道进行了改造,使景区更加美观;景区安装了一整套健身器材,让市民有了一个锻炼身体的好去处;雷虎文化广场的舞台经过改造,为景区增添了新的风采。修建雷虎湖护栏,营造安全和谐的环境;投资750万元整治东西运河,净化了运河两岸居民的生活环境,美化了雷虎风景区两岸的风景;拆除西湖公园围栏,拓宽西湖公园景点,免费开放公园,还湖于民...打造“西湖水库-烈士陵园-西湖公园-雷虎风景区-东西运河-南渡江”的景观带。目前,这条景观带已成为雷城市民的休闲中心。
同时,该市依托雷虎风景区,大力建设广场文化,推进文化名城建设,使之成为雷州文化的“展示中心”。每到春节,这里都会上演一场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让市民大饱眼福。在重大节日,著名城市的人们在这里载歌载舞,庆祝和平与繁荣;每个周末晚上都有固定的雷剧演出或电影放映,党的方针政策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宣传;这里还举办各种文艺演出、知识竞赛和各种商业活动。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增加了名城的动感和色彩,展示了名城的文化人格,搭建了官民之间的桥梁。雷城有5000年的历史,在遥远的时光隧道里留下深深的轨迹。雷州文化历史悠久,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底蕴。1994 65438+10月,海康县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粤西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的人们都很高兴。
有人说,要把雷城做大做强,就要做好它的味道。然后,不能单靠历史文化支撑,必须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才能凸显品味。
然而,翻开雷州历史的“相册”,建国前的雷城,能看到的建筑少之又少,只有曲界的古骑楼展现了雷城古代商贸的繁荣。从1978开始,城市建筑开始发展,先后建成了外贸大厦、殷鉴大厦、杜明宾馆、烟酒糖大厦等100多座建筑。这些建筑的建成促进了雷州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这些商业建筑缺少了一点文化内涵和一点城市化色彩。
20世纪,随着城市生活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加。雷州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思路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2002年6月5438+10月,位于雷虎文化广场西侧的雷州图书购物中心建成开业,是湛江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图书零售中心。它的建成结束了雷州没有大型图书购物中心的历史,同时名城的品位也提升了一个档次。
2003年6月5438+10月,雷州购物广场竣工开业。当时是粤西县级规模最大、设施最全、功能最全的现代化综合购物广场。雷州购物广场的开业促进了雷州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该地区的繁荣。
为进一步推动雷州文化旅游经济发展,雷州市委市政府将博物馆搬迁作为“建设文化名城”的重点工程和标志性工程。2005年9月,搬迁工程破土动工。搬迁过程中,李长武、罗殿南等人多次到现场指导,各部门相互配合,施工单位加紧施工。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一座占地6180平方米,建筑面积165438平方米,粤西最大的博物馆,终于矗立在了美丽的雷州西湖。宏伟、典雅、大方的博物馆是雷州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文化元素,将极大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品位,奠定名城建设规划的基调和格局。
翻看雷州60年城建闪烁的历史,里面烙印的是造城的辉煌和梦想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