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积贫积弱”还是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有两种人形容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这两种人都有强烈的富国强兵的愿望。
一类人是宋朝的改革派。宋代改革兴起于庆历新政,在熙宁时期达到高潮。改革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有的来自作为顽固派和保守派的既得利益集团,如庆历新政时期的夏松集团;还有的来自不同改革路线的政敌,比如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司马光。
为了论证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描述宋朝非常不尽人意的现实,并以不变的现状为背景设定改革的目标。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裕强兵,积贫积弱成为维新派描述宋朝现状的一种模式。为了营造改革的舆论,王安石向宗申皇帝赠送了《本世纪无所作为》一书,全面批判了宋初不景气的政局,尤其是落后的财政制度,以至于皇帝虽然节俭,但人民仍然不富裕;皇帝虽然勤政,但国力还是不强。甚至说是侥幸没有遇到严重的天灾人祸,才保证了宋朝百年的太平,暗示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在强兵这个富国的号召下,宋朝越来越被描述成一个贫弱的王朝。
但是,王安石变法失败了。宋代以后,掌握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学思想由宋代程颐和朱首创,他们在政治上和学术上都站在王安石的对立面。理学并不一定反对强兵这个富国,而是认为强兵这个富国的梦想只有通过拯救道德人心才能实现。所以宋明理学强调的是王安石的险恶用心,而不是他在宋朝有多穷多弱。
古代文人对宋朝的总体印象主要是推行文化统治,因为宋朝结束了五代的乱世和军人当权的政治。文人通过科举,把国家的治理托付给文人,颇有感激之情。当然,面对北方强敌,宋朝在军事上从未占据优势地位。不但没有收复岩云,甚至还死于金元。所以有很多人批评宋朝太弱。清初的王夫之直接指出宋朝其实是“弱而不穷”。他说仁宗皇帝“过于轻松软弱,其实并不贫穷”,而宗申皇帝则犯了“忧贫不知是否患贫”的错误。
近代一些历史学家把宋朝描述为贫弱的第二种人。面对近代中国遭受的灾难和屈辱,面对中国在西方列强面前暴露的贫穷和弱小,近代知识分子无不痛心疾首。尤其是在日本侵华的背景下,一些史家把对国家的感情投射到历史中,宋朝成为他们表达抗日决心和悲愤的一种寄托。如宋史研究的代表人物邓广明先生,重点研究了辛弃疾、韩世忠、岳飞、陈亮等抗战时期的宋代抗金英雄。据当代史家考证,宋朝积贫积弱的说法也出现在日本侵华的背景中。到1963年,在《中国历史大纲》第三卷中,翦伯赞明确地用一句话描述宋朝,说宋神宗叫“王安石入府参政,我们要靠他改革制度,富裕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中国通史大纲》是一部影响很大的权威教科书,所以“积贫积弱”成了国人对宋朝的普遍印象。
第二,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宋代是一个全民经商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创新精神的时代。
近代以来,一些学者为宋朝描绘了完全不同的形象,宋朝甚至被誉为中国古今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日本学者宫崎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魅力的时代。中华文明一开始在比斯利亚特落后很多,后来这种情况逐渐扭转。到了宋代,超过了西亚,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称赞宋朝是中国“自然科学的黄金时代”。
的确,宋代是一个全民经商的社会,经商者包括:官员、胥吏、皇族、士绅、寺庙僧尼、乡村农民、乡镇个体手工业者、商贾、城市市民、流动流亡者、其他户等等。在宋人的观念中,要致富就得经商,“农不工,工不优”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
随着商品市场的扩大和进入流通市场的商品量的增加,宋代商品经济向规模经营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批资产雄厚的大商人。比如有的餐厅50多灶,雇佣100 ~ 200人;有的金银彩丝店有上千万的交易额;有的布商一次可以交易5000匹马等等。经营方式有长途和短途贩运、产销一体化经营、商家和商家联合经营、批零结合、套餐预购预售等。
宋代也是一个充满创新精神的时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项――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都是在宋代完成的。北宋是一个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随着理学的诞生,北宋儒学复兴,儒道佛也开始向纵深发展,传统经学进入“宋学”新阶段。北宋完成了唐代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中,北宋占了六个。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这些学者的观点被重新发现。于是近年来,人们惊喜地发现,宋朝一点也不穷不弱,而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灿烂、科技进步、思想开放的时代。有些学者甚至有意无意地把中国文化复兴、中国现代化或中国民主政治改革的希望寄托在宋朝的经验和传统上。
宋朝的军事实力不强,与宋朝的主要敌人西夏党项、辽国以及金国、蒙古的实力有直接关系。这些国家基本上和宋朝同时崛起,军事实力强大。到了宋代,河西走廊等传统马匹产地失传,居民被迫养马的只有河北和山东。这是宋朝历史上的马正。骑兵力量不强,导致宋朝始终处于敌人的威胁之下,却无法根除。但北宋亡国晚于辽,南宋亡国晚于金,蒙格可汗死于钓鱼城,充分说明宋朝的军事实力不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