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是怎么写李自成的?
姚1910 10 10出生于河南邓县九龙乡村。我父亲去了开封优秀师范学校。因为他家的困境,他妈妈在他出生的时候就打算把婴儿淹死,幸好被曾祖母救了。他从小就爱听奶奶讲故事,激发了他的想象力和文学兴趣。
邓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环境落后,水旱灾害频繁。再加上封建军阀的压迫,农民没有生计,或外出逃难,或铤而走险。姚九岁那年,土匪闯进寨子,把姚家的房子和衣服都烧光了。从此,他随父母逃亡到邓县后街居住。在县城,我在私立学校读了一年多,然后去了教会办的高等小学读了三年。背了很多古文,写了文言文。闲暇时,我喜欢听艺术家们说施公案、龚澎案、三国演义等书。
据邓州市志记载,李自成曾三次到访邓州,最后一次是在1645年三月。在清军的追击下,李自成残部从邓州西南南下,一部分经过姚的家乡村,留下了许多关于李自成的民间故事。姚的童年是在听李自成的故事中度过的,这是他后来的小说《李自成》的来源。老姚说:“我小时候听人说起诽谤李自成的故事,说他在河南十字路口被人打死了,金元宝也没人找到。大顺王朝很快灭亡了,统治阶级把他当成了“流氓”,充斥着野史、戏曲中颠倒黑白的侮辱性词语。我要做的是还历史本来的面目,而不是盲从前人的足迹,否则对不起古人,也对不起现在。”
写李自成的经历
1924年秋天,14岁的姚和二哥在信阳上中学,放假回家,去了驻马店,开始走路。突然在泌阳县遇到土匪,被绑架做了“肉票”,从此开始了土匪生活。后来,一个叫王三少的人要求姚做他的养子,姚只好同意。王三少走后,土匪薛又看中了姚,只好又做了他的干儿子。后来土匪散了,薛派人送姚回邓县老家。姚在土匪中生活了一百多天。他看到了土匪抢劫,烧房子,杀人,看到了土匪从小到大的发展,看到了土匪之间的忠诚,英勇作战,看到了土匪和军阀之间的斗争和激烈战斗。这些都增强了我们对农民起义军感性生活的理解。后来,小说《长夜》写的就是这些生活。
正是因为有了土匪和军旅生活的经历,姚才能更轻松地写出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这是姚创作《李自成》的有利条件之一。
写李自成的技巧。
1929年夏,姚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同时以“雪迹”为笔名在《河南日报》副刊发表《两座孤坟》等作品。这些小说写了下层工人被封建势力迫害致死的悲惨故事,表现出鲜明的民主倾向。1931暑假,他被学校当局以“思想错误,言行荒谬”的罪名开除。从此结束了学生生活,在北平等地投稿、教书、编辑谋生。到抗战爆发前夕,已经出版了10多部小说,展现了大陆农村黑暗混乱的现实和被压迫者挣扎的画面。此外,他还编辑了《大陆文艺》和《今日》两种刊物,在《茫中》、《申报》发表了《杂感》,还发表了许多散文、散文诗和文学论文。受文艺普及和流行语言讨论的影响,1936收集家乡口语,编成《南阳词汇》。
1938年春,姚赴武汉,不久加入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从事抗日文化活动。在《自由中国》和《文学立场》发表短篇小说《白龙港》和《半车稻草》。第二年,《红灯记》的悲剧故事发表在《文学新闻》上。后两部在中国影响很大,被翻译成英文和俄文。《半车稻草》和中篇小说《牛与胡萝卜》之所以后来引起文坛的关注,是因为它们成功地用生动形象的群众口语书写了抗战时期农民的觉醒和变化。自1939开始,姚在游历湖北、安徽、四川等地期间,将主要精力用于写中篇小说,如《春暖花开的时候》、《军马情缘》、《新苗》、《团圆》等。在此期间,他还撰写了许多文学论文,如《论当前的文学主题》、《论通俗文学》、《论文学反思》、《屈原的文学遗产》,其中一些论文以《小说是如何写的》的形式发表。此外还出版了《车站M》、《春天到前面》、《半车麦秸》等短篇小说集。
抗战胜利前后,姚转向故乡和童年题材,完成了自传体小说《长夜》,并撰写了《我的老奶奶》、《我奶奶的命运》、《大嫂》等一系列散文。《长夜》以豫西山区农村为背景,描写了土匪队李水磨的传奇一生,塑造了一些有血有肉的“强人”形象,真实有力地揭示了许多农民在破产、饥饿的绝境中沦为盗贼的社会根源,也表明他们具有抵抗恶势力的巨大潜力。
姚先后在农业学校和私立大夏大学任教。同时出版了《明初锦衣卫》、《崇祯皇帝传》等学术著作,为他后来创作李自成准备了条件。
此外,姚还有两次接触大量史书的机会,丰富了他的历史知识。曾经1925,邓州人胡滨州,二级道士。他买了10多万册书运回邓州,建了一个公共图书馆,姚从中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另一次是在1931年,姚到北平,在那里日夜苦读,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这些历史知识和文学基础是后期创作长篇历史小说不可或缺的技能。
李自成创作的原因
从65438到0932,22岁的姚因为失业住在开封。他经常去河南省图书馆(在龙亭湖畔的二曾寺)看书。他读杂书,但大部分是文史类书籍。有一天,他偶然发现了两本记载李自成三攻开封的书。一个是李光叉的《守边日志》,一个是周在钧的《守城大梁》。这两本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年都无法忘记。这是姚老接触明末农民战争史料的开始。
抗战时期接触到一些明末史料,开始写明末农民战争题材的小说。然而,他的力量与他的心相反,他的愿望是空洞的。解放战争时期,他在上海一所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以东昌和韦锦益为镇压工具的明朝“特务政治”。他写了许多笔记,发表了一篇历史论文《明代的韦锦益》。同时开始研究崇祯及其家族的政治生活。从研究明武宗开始,他还写了一篇崇祯皇帝的论文,为他后来在小说中描写崇祯皇帝的生平、性格和必然亡国的历史命运奠定了基础。李自成第三次开印,所获得的史料,是他创作李自成的最终原因。
写李自成的动力
姚从1957开始写李自成,到去世前仍在从1999开始写第五卷,历时42年。
姚老说:“1957年我被打成右派,孤立地写李自成。一个偶然的机会,这本书在1963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立即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很快被判定为毒草。那些肯定这本书的人都有罪。那时候,抄家、焚书正在蔓延,随时可能扩展到他家。恰在此时,一个“最高指令”救了李自成。1966年7月,毛泽东亲自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王见在席,即唤其至侧,嘱曰:“姚《李自成》分上下两卷。我已经读过第一卷,写得很好。你赶紧通知武汉市,保护他,让他写完。”第二天上午,王致电武汉市第一书记宋堪甫,传达了“最高指示”。这个指令不仅救了李自成,也保护了我的生命,使我免于扭打、游行、伤害和监禁。我只被抄了一次,但幸运的是,手稿、卡片和大量书籍没有被销毁或烧毁。”
文化大革命期间,姚老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毛泽东在信上作了批示。毛泽东病了很长一段时间,患有眼疾。读完姚老的信,他立即用铅笔写了一篇关于胡乔木的信的报告:
印发给政治局全体同志。我同意他写两、三至五卷的李自成小说。
毛泽东11月2日电“毛泽东及时指示保护我,特别是把《李自成》写完,这是他一生中的一件小事,却是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我终于在1975年2月下旬从武汉来到北京,从事李自成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