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过的中国的地理知识。

前不久,大型纪录片《故宫》的热播,再次引起了海内外对中国古城的兴趣。由于其出色的设计和宏伟的气势,故宫成为中国城市建筑的大师。但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国汕头,还有一座中国最小的袖珍古城——达濠古城。

今天的达濠古城已经被发达的城市包围,昔日高大坚固的城墙早已被周围的高楼大厦湮没。不了解内情的人,根本不知道城里有城。这里的原住民早已对古城视而不见,甚至研究者也很少光顾,因此古城逐渐被人们遗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达濠古城居民惊讶的目光中,我们《走遍中国》摄制组走进古城,揭开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达濠古城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即1717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但古城总面积只有14000平方米,相当于现在半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它的城墙加起来只有429米长,沿着城墙下的小巷绕城走一圈只需要15分钟。难怪古城里的居民开玩笑地说:“一杯工夫茶就可以逛古城了。”那么为什么要在达濠建这么一个小城市呢?

达濠,位于汕头的东南部,是一个面积为80平方公里的岛屿。北临内陆,南临广澳湾。它是海上船只从南海进入濠江到达汕头的黄金水道。当时很多船只会停靠在达濠,或避风避浪,或进行海上贸易。

陈坤达是汕头市濠江区文联主席。多年来,他致力于达濠地方史的研究,发表了多篇文章。

赤岗、大埔、青兰俗称“达濠三乡”。说起他们的历史,甚至比达濠古城还要早。现在我们还能在这些村落里看到和达濠古城一样坚固的寨子城墙。而且,每个寨门都有许多方形的石槽。它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

虽然独特的地理位置带来了海上贸易的繁荣,但海盗也将罪恶的触角伸到了这里。据地方志记载,明末清初,大蚝岛上的夏薇港曾一度被海贼、海贼霸占数年,一度土匪成灾,渔民深受其害。

在达濠岛夏薇港的一家尼姑家中,寺院住持每天烧香念经,祈求佛祖保佑百姓平安出行。但诵经之后,住持总是在尼姑庵前的香炉里点上三支香,对着大海默默祈祷。当地人告诉我们,在达濠,只有这里的香要面朝大海点。为什么?

在陈坤达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尼姑旁边的一个石槽。陈坤达说,当地一直流传着“刺血槽”的可怕故事。

那一天,当夕阳的余晖再次染红海平面的时候,人们看到的不是以往渔民捕鱼归来的热闹景象,而是海贼起飞,留给人们的只是海面上几百艘空荡荡的小渔船,而船主们早已回到了大海。

据说当时海盗杀了1000多人,而当时大蚝岛的居民只有2万多人。为了祭奠这次死去的渔民,人们在大蚝岛上修建了这座尼姑像,焚香祈海,几百年来从未间断。

为了加强海防和打击海盗,清康熙年间,两广总督杨琳上书朝廷,请求在达濠沿岸建城。建城的任务落到了当时达濠一个叫徐瑛的地方官身上。

按照当时的城防规划,达濠城是要把达濠的赤岗、大埔、青岚三镇全部围起来。然而,在对大蚝岛进行考察后,徐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决定建造一个袖珍城镇,这在当时是死罪。徐莹为什么冒着被斩首的危险欺骗朝廷?他有其他计划吗?

达濠岛山多田少。这里的居民一直以捕鱼和生产海盐为生。然而,出海捕鱼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由于海洋的变幻莫测,海难是经常发生的。每当男人们去钓鱼,女人们就会来到众神面前,祈求和平。

在达濠岛上的青州盐场,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用传统方法大量生产海盐的场景。每天早上,制盐工人会将海水引入盐场,然后撒上卤水制成海盐。制盐工人期待的是一个好天气,让海盐干得又快又好,否则一场大雨就让很多天的辛苦付之东流。

达濠居民生活的艰辛,让徐莹意识到,如果按照朝廷当初的规划来建城,一是不方便靠潮汐劳作的渔民进出,二是以渔盐为生的居民极其贫困,建城工程简直是浪费人和钱。为了向老板交代,他想出了一个处理办法,建了一个口袋镇,工程小,不贵,还可以交给朝廷。于是不到一年,达濠岛上就出现了一个方形的口袋城。

达濠古城虽小,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古城实际上是大蚝岛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管理中心。城西有“水师左营守备府”,相当于现在的团级军区;东边有“赵宁司检署”,也就是现在的公安局;城北有“招盐场”,相当于现在的盐务局,东、西、北三个机构形成“品”字形布局。

古城墙高5米,厚1.3米,周长429米,至今保存完好。当地居民告诉我们,古城的城墙非常坚固,即使是现在,钉一颗钉子都非常困难。我们在一栋居民楼的院墙上做了一个实验,建筑材料和古城墙一样,真的发生了。达濠古城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为什么在古城的城墙上和周围房屋的院墙上经常可以看到贝壳?

达濠有一种独特的建筑材料叫贝壳灰沙。它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在地上挖一个8米见方的洞,然后在底部铺上砖块,收集到的贝壳堆在砖块上。下面的用稻草点燃煅烧。贝壳烧成粉末灰后,加入粗砂和粘土制成砖。达濠古城就是用这种贝壳石灰砂和煮熟的糯米浆调粘捣实而成的,所以非常坚固。

在汕头的海边,距离达濠古城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石堡,几乎和达濠古城一样大。炮台分上下两层,每层18炮位。底爆巷宽4.1米,长约300米,可深可迂回。一座堡垒的保护还是那么细致,但是我们发现达濠古城的城墙上并没有火炮阵地。那么这座古城是如何抗敌的呢?

我们看到的是广澳湾唯一进入达濠岛的水道。由于广澳湾和濠江之间有东屿和西屿两个小岛,海面突然变窄,所以也被当地人称为“门口”。我们乘船从广澳湾沿着这条水路进入大蚝岛,却在大蚝岛西南的营盘山上发现了一些城墙遗迹。那里有古城吗?

当地陪同人员告诉我们,营盘山上的城墙遗址其实是一座古炮台。当时,徐莹根据达濠岛的地形,在危险的地方修建了十几座堡垒和防洪营,现在都是前哨,和达濠古城一起,形成了立体的防御工事。为了找到答案,我们决定去那个岛。沿着蜿蜒的山路走了大约十分钟,我们看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威武村”四个字。

据史料记载,杜鹤堡原本有11兵营,有22名士兵和6门大炮,守卫着南海通往达濠岛的门户。沿着炮台的小道,我们爬到了营盘山顶。

因为达濠古城这么小,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城里有士兵驻守,被保护的人住在城外。遇到海盗骚扰,为了及时传递消息,达濠当地渔民发明了一种海边烽火台——燃烧塔。

塔通常建在开阔的海滨,由瓦片制成。塔有大有小,大的有十几米高。塔身通风,塔下留有两个相对的门,一个放燃料,一个出木灰。塔的上端设有用于火焰和烟的空气开口。瓦特塔燃烧时,人们将粗粒海盐撒入塔内,瓦特塔像鞭炮一样噼啪作响,然后撒上硫磺,发出蓝色火焰。塔口的火焰直冲云霄,塔上的瓦片被烧得又红又亮,十分壮观。如今的烧塔已经演变成一种民间活动,在当地人中持续流传。烧塔的时间定在每年的中秋节晚上。在汕头中信度假酒店外的沙滩上,每年中秋之夜都能看到烧塔的壮观景象。

达濠古城及其相关海防设施的建立,大大加强了达濠岛的防御能力。从此,达濠岛的居民过上了平静安定的生活,没有遭受海盗的侵害。按照原计划,朝廷拨出大量白银修建达濠古城,但徐莹却修建了一座袖珍城镇。所以有人怀疑徐莹贪污了剩下的钱,那么真相是什么呢?

在位于达濠岛南部的中岸头,据说达濠古城建立后,这里成了方圆数里的闹市。濠江上每天都有商船来来往往,渔民们在这里交易刚刚打捞上来的海鲜。非常热闹。一时间,达濠闻名东南,成为潮汕地区四大名镇之首。时至今日,当地仍流传着一句话“去哪儿都不如上马鞍。”

如今,苏州街只剩下不到100米,昔日的江南水乡早已不见踪影。也许只有老房子里留下的屋檐和木板,才能让我们想看到老街上行人穿梭、摩肩接踵的热闹景象。有诗说,“古之老街比张还宽,逢年过节都是港口;扛青肩接路阻,桥石穿凹问鱼丸。"

说起鱼丸,是达濠当地最有名的小吃,据说有上百年的历史。达濠鱼丸必须使用达濠渔港捕捞的“鳗鱼”和“龙鱼”为原料。鲜鱼去皮、去骨、切成酱,放入特制木桶中,加入调味料,然后用手掌快速拍打,直至吐出胶质,再用手捏成荔枝大小的丸子,泼入冷水中凝固,用猛火煮熟。据说,每次大蚝岛的居民打败海贼的骚扰,大蚝的鱼丸都是庆功宴上必上的一道菜。如今,在当地,我们仍然可以吃到这种传统方式制作的达濠鱼丸。

徐瑛为达濠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但他欺骗国王和保守秘密的行为仍然引起两广总督杨琳的不满。徐莹知道自己的罪过难以原谅,于是自杀了。但是,徐莹作为一个官员和一个公民的风范,是当地人民高度赞赏的。为了纪念徐莹,达濠自发为他修建了“徐龚升庙”。

如今,古城熙熙攘攘,成为汕头市濠江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城市里有剧院和篮球场,一些重要的活动在这里举行。虽然城内的建筑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但400多米的城墙依然巍然屹立。这座城市唯一的一条街道充满了摊位和热闹。闲暇时,人们喜欢聚集在这里听潮州音乐,喝工夫茶。人们在等待他们的古城和他们的生活。

这是基于信息的。你自己看看吧。我不知道你更需要什么。看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