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雕塑作品,为什么雕塑在西方艺术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从定义上来说,欣赏雕塑要注意空间形式、造型风格、材料运用、情感表达等几个方面。不同时期的雕塑也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文化等,具有承载文化的意义。
下面将主要从古典、现代、当代三个阶段向大家展示如何欣赏不同时期的雕塑:
先看经典:
以上图片基本都是古希腊罗马雕塑,比如大卫和维纳斯。这是中西方公众印象中传统意义上的雕塑。除了表现宗教题材的作品,很多都是表现人体的作品。
在西方雕塑中,无论男女,大都半裸或全裸,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是因为希腊人和罗马人欣赏人类魁梧圆润的体格,而这样的雕塑在中国很少见,几乎不可能找到。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雕塑家希望间接地、婉转地表达美,让观众产生联想,感受美。
由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西方艺术注重写实。古希腊艺术的黄金时代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人类雕像,这些雕像可谓是典范,不仅形式完美,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表达了艺术家的思想和感情。
人们欣赏这种类型的雕塑,了解其背景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把它带入现场,让观众最大程度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精神。
古希腊人很简单,但是思想开放。他们认为,人体和性都是美丽的,未经修饰的自然也是美丽的。同时,他们尊重人体的健康和美丽。现在人们看到的古希腊的雕塑,大多反映了人体的自然形态,强健的肌肉和对自己体形的欣赏而不自卑。古希腊的政治开放可能造就了人民的开放和独特的审美观念。古希腊人崇拜人体,崇拜力量和自然,他们的神都是唯心主义者。他们在重大赛事上举行运动会,运动会上的运动员都是全裸展示自己的力量和人性美,这就是本届奥运会的前身。(这些稍微懂点历史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就雕塑本身而言,五官精致,表情细致,人体比例完美,富有动态张力。这些从大众审美来说是美的,更符合大众审美,所以我们普通观众欣赏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再看现代:
阿尔伯托·加克美蒂(阿尔伯托·加克美蒂1901-1966),瑞士艺术家,是二战后欧洲最伟大、最富表现力的雕塑家,也是油画家、素描家、诗人。
我们来看看上图中的雕塑。针尖状如头,四肢如丝般长,宛如“简笔画”。按照普罗大众的理解,这个作品好看吗?好看吗?为什么拍卖行里有那么多人欣赏,佩服,甚至出价上亿?
抛开“美是什么”的哲学意义不谈,“美”这个词在艺术作品和现实生活中是很不一样的:
古人喜欢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来形容女性的美丽。从宏观到微观,人们看到蓝天白云都说美;看花说美;当你看到漂亮的衣服时,你说漂亮...在现实生活中,美丽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就是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也倾注了自己的感情。这些感觉有些是愉快的,当然也包括愤怒、同情、叹息等不愉快的感觉。所以艺术可以表现现实的美与丑,通过艺术加工,即使是丑陋的东西也能吸引人,引起观众的思考。所以,在艺术审美上,当然不能简单地定义生活中的美丑,而应该多一个层次,看作品是否真实准确地再现了事物的本来面貌或氛围,真实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当我们回到作品中重新审视时,会发现人们对作品的眼光已经脱离了单纯的美丑,进而会思考作者为什么把正常人表现为扁平、单薄、破碎的人形,仿佛彼此分离,如同游荡的幽灵,回到了贾科梅蒂生活和创作的时代。当时的欧洲饱受战争的沧桑,人们的内心孤独、脆弱甚至恐慌。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二战后的时代情怀,正是用这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象,他再现了这样一种情怀。具体来说,这种感觉在面对观众时会有怎样的心理碰撞?那是观众和作品之间纯粹的交流。
因此,要理解这一类型的雕塑艺术,就要认识到它的价值不仅仅是他在形式语言上的独特创造,而且这些作品与特定时代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离开艺术家的生活环境是无法理解的。
此外,不同于古典雕塑的最佳观赏距离,许多评论家认为贾科梅蒂的雕塑与空间的关系是微妙的。当这些“简笔画”站在你眼前时,你会觉得你和它们之间总有一段距离,你无法靠近它们。这就是艺术作品与空间的关系。
最后,看看当代:
看到这些作品,是不是觉得无法分辨这是不是雕塑?
近年来,雕塑发展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甚至很难区分什么是雕塑,什么是装置,什么是技术...里面的风格也是五花八门,会比较混乱,不注重大众的欣赏。比起更传统的表达方式,各种“奇怪”尤其是实验性的表达方式更让观众迷惑。
所以很难说这是不是雕塑。当代雕塑应该如何定义?
借用美国艺术评论家丹托的“艺术世界”概念,他说,“80年代艺术的风格革命已经基本结束,艺术的问题不再是作品的问题,而是语境的问题。”雕塑逐渐摆脱了媒体的限制,成为一种话语方式。当代雕塑重要的是场景中文字的方向性,这也是它与传统雕塑的根本区别。
“语境”现在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还没有完全定义,所以可以简单理解为“宏观环境”(包括思想感情、作者立场、观点、艺术修养、爱好、表达时间、对象、因果、表达领域、媒介……太多了,就不一一赘述了)。
我们来看看现在的环境,生活的时代,科技的大爆炸,人类领域的变化,一切都在快速的变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和语言模式都是在特定背景的逻辑关系中产生和发展的。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雕塑语言的边界在不断扩大。对于传统,我们永远不会抛弃,也不会坚守,但我们总会在新的语境中获得许多新的可能。跨界创作现在是一个时髦的词。一切新技术、新材料、新信息,只要能为艺术创作提供资源,有助于艺术的充分表达,都应该去研究和尝试,科技的进步会影响整个社会形态的变化,艺术当然也在这里。
认清人类所处的多元化社会,就不难理解雕塑艺术的多元化发展,由于个体视觉体验和生存体验的差异,对当代雕塑作品概念的理解会有很大差异,甚至存在误读。事实上,每个人在观看和解读作品时,都是从自己的生存体验出发,这与个人感受相对应,与真实的自我意识相连。误读是常态。这也是很多当代艺术品鉴赏的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