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县的历史沿革
汉南下岙郡,分为连邵郡和下岙郡。北邻雅安县、包师语县(在今白水县西北)。汉末并入崇泉(今溪头乡)。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移重泉,改南白水。西面是图们县(今阜平县),东面是武泉县(今澄城县南部),东北是三门县(今澄城县安里乡),北面是白水县,南面是下滦、连韶两县。西魏公元年(554年),除东部武乡县(今大荔县)外,南部白水县改为蒲城县。
隋朝时,南部的连邵县并入下坳县,西部的土门县并入花垣县(今耀县以东),后建立土门县,东部的武乡县改为凤仪县(今大荔县)。
唐开元四年(716),蒲城改为丰县。元和初(806)将神泉乡划归富平。元和十五年(820),梅园县(原土门县)龙源乡、溧阳县万年乡(今临潼县东北的溧阳镇)划归奉贤。长庆四年(824),富平县风水乡、下坳县宅公乡、澄城县福道乡、白水县会宾乡划归奉贤。当时除西边相邻的图们县改为梅园县(今富平梅园镇)外,四邻不变。
北宋开宝四年(971),丰县改名蒲城,四邻不变。
元元年(1264),下敖县并入渭南,渭南县南与之相邻。梅园县并入富平县,西邻富平县。至元六年(1269),凤仪郡改通州,东南邻通州(今大荔县)。
明清和民国时期,浦城的邻里关系保持不变。据清代光绪《浦城县志》记载,“普京东西百里,南北八十里”。
新中国成立后,白水县的张尚、东庄子、姜家山、吴倩、武后、西吴、窑淮、旧镇、东庙村、西苗庄、姚佳村于1952划入浦城县。1958 65438+2月,白水、澄城、蒲城三县为蒲城县,仍设原蒲城县址,蒲城县永丰公社划归大荔县。此时的蒲城县东邻韩城(合阳县合并),东南接大荔县,南接渭南市,北接洛川县,西接铜川市(富平县合并)。1961年8月,恢复浦城县、白水县、澄城县原建制,将澄城县苏家河、苏家坡、袁家坡、下窑科四个自然村划归浦城县,永丰公社的管辖权也归还浦城。1965 65438+10月,肖家堡公社由铜川市划归蒲城县。1980年1月,肖家堡、阿庄、杨光、高楼河四个公社全部划归铜川市。如今,浦城县全境东西宽55公里,南北长49公里,总面积1,583.58平方公里。行政区划代码:610526。浦城县历史悠久。夏商属永州,属,春秋属晋,秦买崇泉,北魏名南白水,西魏名蒲城,唐朝名凤县,宋朝名蒲城至今。中国有许多文化遗迹。城外的桥、京、广、惠、泰五座唐皇陵墓依山而建,相映成趣。桥陵的石雕最为精美壮观,堪称十八唐之冠。1988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内南寺唐塔与北寺宋塔遥相呼应。明清翰林院、柳龙壁、武鸣图书馆、杨虎城将军纪念馆保护良好。县博物馆历史文物种类繁多,全国省级以上重点文物单位12处。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浦城历史上文化繁荣,人才辈出。王鼎、精武木、李仪祉、杨虎城都出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