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随笔:中国威权中央集权的演变(2000多字)
其开发过程如下:
(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和地方国家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法家的重要代表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并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满足新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建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制度。这为秦建立专业化的中央集权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2)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这是战国以前分封制的一大进步。对于巩固民族团结,维护封建统治基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西汉巩固:汉景帝为了解决西汉初期的王国问题,在割据诸侯的基础上,平定了七国之乱,收回了王国官员的任免权。在汉武帝统治期间,颁布了其他措施来缓解王国的威胁。同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找到了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依据。整个封建政治制度基本定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4)隋唐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宰相的权力。科举制度也适应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发展。“三省六部”和“科举制度”的实施,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执政基础,进一步完善了职业集权。
(5)北宋时期的强化:宋太祖采取了“以一杯酒解士兵”等措施,收回了朝鲜将领和我军士兵的军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和财政大权收归中央,从而防止了地方割据政权的出现,强化了中央集权。
(6)元朝新发展:元朝设立中央书省;地方政府实行省制。甚至元朝成功地巩固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对古代秩制的重大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7)明清达到顶峰:明朝在中央废除宰相,权力分为六部分;在地方废省,有三个师,地方实力进一步削弱。明代各地设置工厂、卫生特务机构,用八股招官,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清朝沿袭明制,随后设立兵部,设立文字狱,使中国的专制集权政治体制达到顶峰。
集权专制主义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上的。封建经济的分散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从而保证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持统治,需要强大的政治力量来镇压农民的反抗,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分散的个体小农也需要依靠强大的政治力量来稳定社会,抵御外侮,抗击重大灾害。
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与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一方面压迫、剥削、镇压人民,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民族团结,为发展封建经济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但其负面效应在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以后越来越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也是中国长期停滞在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