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史上有哪些流派,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
(1)唯物主义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哲学。
(2)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哲学。
(3)一切哲学都无法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就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
(4)二元论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流派。它认为精神和物质都是世界的本原,试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物主义作为一种普遍的世界观,坚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解释世界。唯物主义和科学本质上是一致的,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试图从一个具体的物体中寻找世界的起源,如中国古代五行学说认为古罗马时期的水、火、气是世界的起源。
(4)现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现代自然科学为基础,但它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观点。
3.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和根源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视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源,客观事物乃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其荒谬之处在于,必然导致“唯我主义”。
(2)客观唯心主义的荒谬之处在于,它把一种脱离了任何个体的精神变成了一种独立的存在,并把它当作世界的本源(如理性、理念、普遍精神、绝对概念等。),并以哲学的方式认可了“宗教神创论”。
(3)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人的认识不是在一条直线上进行的,而是类似于一条螺旋曲线。这条曲线的任何一段都有可能单方面变成一条独立的直线,把人引入理想主义的泥坑,而反动或保守的阶级和势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又会巩固它。把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片段、方面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割裂,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具体来说,在每一种哲学的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基本路线,以及这两个基本派别之间的斗争。两者之外没有“中间线”。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社会阶级斗争的哲学反映。
具体表现在: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中两个对立的基本流派之一,是与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是一种认为只有物质才是世界的本源的世界观,在基本哲学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唯物主义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独立存在的,没有人的意识。意识和思维只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就是人脑的功能和属性,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总的来说是先进阶级的世界观,反映了先进阶级适合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的利益。唯物主义哲学往往是社会先进力量和进步阶级用来反对反动势力和宗教迷信,维护科学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武器。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按其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或精神而存在的客观现实,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位的,精神是第二位的。唯心主义则认为精神是第一位的,物质是第二位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体来说就是:第一,世界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第二,意识是高度发达和有组织的物质——人脑的功能,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第三,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所有这些论证都表明,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它可以不依赖精神而独立存在,所以是第一性的;意识来源于物质,必须依赖物质才能存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所以精神是次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在人类哲学史上,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试图在一些具体有形的物体和一些特殊的事物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性。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了世界的物质起源和统一性,但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总是把一种或某种特定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的物质起源和统一的物质基础。比如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归于水,中国古代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大基本元素。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欧洲古代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起源归结于一种或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但仍然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式是现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首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来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上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或者只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从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其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局限是机械的。现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与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收集、整理和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相对完善的形式。这种情况反映在哲学上。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是用孤立的、静止的、机械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世界,这就造成了当时现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独特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再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其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和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40年代和1948+09年的德国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是现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流派。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是唯物主义历史上的第三形态。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的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总结了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特别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因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了非常完整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既重视对世界的理论解释,又强调对世界的实践改造,这就是实践唯物主义。这是迄今为止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是最科学、最革命的哲学形式。
历史唯心主义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但在古代,他的理想主义只涉及国家、政治等部分领域,并不是对人类社会整体的理解。唯心史观包含在普遍的世界观中,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的理论。相对形成的历史唯心主义是封建社会形成的唯心主义神学历史观。在中世纪的欧洲,唯心史观依附于神学,成为神学的一个分支。神学家奥古斯丁把整个社会历史描述为上帝的信徒和魔鬼的信徒之间的斗争史。结果是上帝的信徒胜利了,在地上建立了一个永恒的王国,于是世俗的统治者就是上帝在地上的代表。他的《资本论》奠定了神学历史观的基础。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在封建时代的其他国家。针对以上帝为中心的神学历史观,新兴资产阶级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反对用“天意”和“天道”来解释历史,主张在人们对永恒真理和正义的认识中寻找社会变革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它把不变的人性作为历史进步的尺度,把理性,即人们对自身本质的认识,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家黑格尔把历史基础归结为“理性”和“精神”。唯物史观出现后,近代资产阶级历史哲学反对这种科学历史观,继续以新的形式宣扬唯心史观。实用主义、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等哲学流派的社会历史理论,在继续用人的理性、内在需要、激情、感情等精神因素或天意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同时,特别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理解、预见历史进程的可能性。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形式可以归纳为两种理论形态:认为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的主观唯心史观和认为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决定历史的客观唯心史观。这两种形式的唯心史观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实际上都是用历史本身以外的因素来解释历史。它们共同的基本命题是:①把社会历史还原为意识的历史,忽视物质生产活动,颠倒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②认为只有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主宰,整个世界历史只是英雄实现其思想和意志的过程,即使是最高意志也只能“启蒙”他们,并通过他们表达出来。③抹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历史唯心主义用主观的、人为的联系代替了社会历史的真实联系,本质上是对社会历史本来面目的扭曲,阻碍了人类认识和真理的发展。但是,作为人类探索社会历史本质过程中的某一发展阶段,它的存在有其历史原因和必然性。历史唯心主义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为人类认识社会积累了一些思想资料;它从反面提出的问题也促使人们深入思考;在历史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家的理论体系中,也包含着有价值的历史辩证法和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因素或萌芽。这些都为科学历史观的产生做了准备。
朴素唯物主义——也叫自发唯物主义——是世界起源于一种或几种特定物质形态的理论,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原始唯物主义观点。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贡献有:一是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不是上帝创造的,肯定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其次,它试图从物质发展变化的过程来解释万物的产生,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朴素唯物主义虽然在思想实质上是正确的,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三个主要阶段的第一个,在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后来唯物主义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但由于历史、阶级和科学知识水平的限制,它仍然是感性直观的,缺乏科学论证,在解释社会历史现象时也不是唯心主义的。
机械唯物主义——也称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之一。它是在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科学进步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机械唯物主义的阶级地位和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机械唯物主义表现出以下三个局限性。第一,机械。第二,玄学。第三,历史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统一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反都灵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而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人脑的功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自身的内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凡事一分为二。”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事物矛盾的双方是统一的,也是斗争的,推动着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不仅唯物地而且辩证地解决了人类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转化为精神,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而这种主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知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而服务于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周而复始,乃至无穷无尽,这就是人对世界无限发展的正确认识和积极改造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种动态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所在地,是无产阶级政党战略战术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科学认识和革命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物质范畴的历史发展——物质范畴的历史发展:物质的概念是哲学上的抽象。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凭直觉,把物质描述为一个或几个直接可感知的物体,如金、木、水、火、土。在现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把原子理解为构成物质世界一切的最小单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前人对物质认识成果的基础上,对物质范畴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规定。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物质不是某一个或某些事物,而是各种事物的总和。后来根据列宁的研究和理解,物质是意识可以不依赖意识而反映出来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唯物主义哲学提出了物质范畴。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中两大对立的基本流派之一,是与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它来源于希腊语idea,意思是“想法”。它不承认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把意识或精神视为世界万物的根源,认为物质只是意识或精神的产物。在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这一哲学根本问题上,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是意识决定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哲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一样,认为精神是物质世界的本源。唯一不同的是,它认为世界不是一个人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存在于世界某处的某种神秘而“客观”的精神的产物。它提倡唯精神是万物之源的世界观。唯心主义主张意识和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而自然、事物和外部世界是第二性的,来源于意识或精神。唯心主义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在认识论上,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知识是先天的或人的心灵是主观自生的,否认知识来源于实践和外部物质世界。在社会历史观上,它把人类历史看作是某种先天原则和原理的体现,或者是杰出人物意志的产物,把精神、意志和动力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否认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及其主体(劳动者)是历史的创造者,主张“天才”历史观。
唯心主义在长期发展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基本形式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从根本上否认客观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只有“感觉”和“自我意识”才是真正存在的原初事物。哲学史上有很多主观唯心主义的著名代表,比如:(1)中国明代的王守仁,他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阳明全书》卷六)。(2)欧洲18世纪,英国的贝克勒提出了如下观点:“事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是被感知的”,“物体和感觉本来就是一个东西”。他认为事物只是颜色、味道、气味、形象、硬度等观念的“集合”。“天上的星星,地上的山川河流,宇宙中所包含的一切物体,在人的心灵之外都没有独立的存在,它们的存在在于人的心灵对它们的感知和理解”(《人类知识原理》)。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感觉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被颠倒,把原本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客观事物歪曲成没有感觉一切都不能存在;客观事物作为感觉和思维的来源,被说成是感觉和思维的衍生物。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唯我论,这是违背科学的。所谓唯我论,就是只承认自己个人存在的哲学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把世界看成是个人感知的结果,或是个人精神创造的产物,或是来自个人的感觉体验,或是来自个人的精神活动。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是对立的。总的来说,它并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而是认为物质世界是次要的,从属于客观精神,而客观精神(观念和绝对观念)独立存在于物质世界之前,是第一性的。哲学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如:(1)中国南宋朱,他主张精神“理”是天地之前独立存在的实体。“没有天地,说到底,那只是原因。有此理,有此世;如果没有这种东西,就没有天地,没有人,也没有什么”(《斋藤优子语文课》第一卷)。(2)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概念”(concept)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各种具体的东西不过是“概念”的影子,是由它衍生出来的。(3)近代德国的莱布尼茨认为,“单子”(一种精神实体)是世间万物的基础,单子有不同的层次,决定了不同事物的性质和区别。(4)德国黑格尔,他提出“绝对概念”(“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绝对概念”本身运动发展的产物和表现。客观唯心主义的认知根源在于,它把从具体事物中提取出来的概念(反映事物的共性)绝对化,把独立存在的东西夸大为脱离具体事物,进一步夸大概念的能动作用,仿佛一切具体事物都是由概念产生的。
一般来说,“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后流行于西方的各种哲学流派,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延续。虽然现代西方国家流行着各种哲学流派,但总体上属于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非理性主义)。
西方近代科学主义哲学起源于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强调归纳、论证、逻辑和实践,关注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第一代是孔德的实证主义。盛行于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的马赫主义,是孔德实证主义的传人,是现代科学主义哲学的第二代。实用主义与实证主义有理论上的联系,而逻辑实证主义是马赫主义的直系后裔,是实证主义的第三代。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是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一度取代了逻辑实证主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库恩、拉卡托斯、法耶·阿本德等人的历史主义或历史学派的科学哲学。
现代西方国家的人文主义哲学思潮源于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强调演绎性、普遍性、绝对性、直观性和对人的存在意义的关注。人本主义哲学思潮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50年代。第一代是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第二代是狄尔泰、柏格森等人的人生哲学;与非理性人文主义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哲学流派是胡塞尔现象学;第三代是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在当今西方流行的人文主义哲学流派中,新托马斯主义和个人主义是比较特殊的。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还出现了一个反对人文主义的哲学流派——结构主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上述两种思想密切相关。“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现代西方各种哲学流派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以上是各种版本的总结,希望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