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的历史沿革

叶县历史悠久。夏商时,叶县属禹州。西周时,叶属国。

春秋时期,楚国灭郢,建立,属楚。据《左传》记载,鲁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楚之子向叶申请许可。叶仪曾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首都。鲁昭公十八年,楚封为,国号“公爷”。

战国时期,叶仪属于朝鲜。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朝鲜,叶仪归秦国,改名为杨野。昆阳先属魏,后属秦。

秦朝时,叶县属南阳郡,昆阳属颍川郡。

西汉改杨野为叶县,昆阳县随之建立。叶县属于南阳县。昆阳县属于颍川县。其间,叶县是太子丁在长沙的封地。昆阳是舞阳侯樊哙的封地。

东汉时,叶县属南阳郡,划归荆州系。昆阳侯颍川郡,隶豫州司。永初元年,邓茂被任命为时,但他坚定的话没有被接受。于是,傅俊改称昆阳侯。

三国:叶县、昆阳属魏。叶县原属荆州南阳县管辖,黄初中(公元221年)划归宜阳县。昆阳属颍川县。

西晋时,叶县属南阳国(公元221年,晋武帝封其子司马柬埔寨为万,称南阳国),划归荆州系。昆阳初属颍川郡,太史二年(公元266年),分颍川郡、襄城郡后,改属程健郡,划归豫州系。

东晋十六国,咸康二年(公元336年),襄城郡、行省、昆阳恢复颍川郡。叶县屑荆州南阳县。

南北朝时,刘宋元嘉二十六年(公元449年),割荆州的南阳郡、襄阳郡为永州,叶县属永州南阳郡。大明元年(公元457年),在废叶县。

北魏时,恢复叶县。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邺地建立颍州,不久废州改为南中府,属邺县。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在叶县南部设市县,辖二郡:杨哲、北城。景明末年(公元503年),建城置郡,定居。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设鹤山县,属广州庐阳县(今鲁山)、莱郡(今平顶山至寿山)。肖伟,明帝孝昌中人(公元526年),叶县象州人。永安中(公元528年)位于昆阳县汉光郡。

东魏孝景帝初年(公元534年),南安县废,属襄州,辖南安、南武、叶、南定四郡。公元538年后,西魏两次夺得襄州。其间,叶县属建州南安县,鹤山县属广州庐阳县。公元549年,襄州被东魏收复,故南安县改为定南县,叶县属定南县。

北齐建立后,恢复香洲,叶县属香洲。汝汾县位于该省昆阳,汝汾属汉光县管辖。公元557年,北周灭北齐后,襄州废弃,置于南襄城县,叶县属南襄城县。定南县改为定南县,不久定南县被废。

隋朝,帝初(公元581年),襄城县废。汉武帝末年,叶县改名为澧水,后又改名。大业初(公元605年),定南县被弃,鹤山县人被弃至项城。叶县、汝汾县隶属于禹州颍川县。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他出生在叶芝周野。次年,废周野,改叶县为北礼州(治州在今方城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汝汾被废;八年(公元634年),北礼州废,叶县属庐州(今方城县)。不久,泸州被废,叶县改为徐州。开元四年(716),唐、徐二郡析,设在方、吴、叶三郡之间,拥有叶县、方城、西平、舞阳。项城市五县。开元二十六年(738),废周宪,叶县属河南汝州临汝县。大历四年(769),复置,县府县划归叶版图。叶县和县府都属于周宪。次年二月,周宪、县府恐废,叶县仍属汝州。

五代时,叶县属徐州。唐同光二年(924)十二月,叶县回到汝州。

宋代全国分为十二路,叶县隶属北京西北路汝州。

晋代天惠十四年,伪齐福昌七年(1136),叶县从古城迁至昆阳城,太和八年(1208),叶县属南京路(原汴梁路)、禹州(州今方城县)。

元初,叶县做随州时,定昆阳为市。元三年(1266),州罢兵,昆阳、舞阳二县入叶县,属宋道都城南阳府豫州。元二十七年(1290)中书省设立后,叶县隶属豫北中书省南阳府禹州。

明代中书省改外交部,叶县隶属河南省外交部、南阳府、禹州府。

叶县在清代属于河南南阳府。

民国二年(1913),叶县属汝阳路。厚道弃省。民国22年,叶县属河南第六行政监察区(即南阳署)。

解放后,叶县隶属第五专员公署(在庐山),后隶属第二专员公署(在舞阳)。1949年2月,第二、第五专员合并成立许昌专员公署,隶属叶县。

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叶县划出许昌地区,改为平顶山市领导(同年2月1日正式办理交接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