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兰店大滩历史

一、《谭姓史》说尧水淹中原时,尧派鲧治水,鲧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舜帝登上王位后,鲧的儿子于之被任命治理水源。据说,鲧的妻子梦见吃了薏苡,醒来后怀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以禹为氏。周初封诸侯时,在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市西)创建了一个姓司的分支,国号子。谭国国力一直不强,很快就成了齐国的附庸。春秋初,称雄诸侯,周庄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谭。谭的儿子逃到莒国(今山东莒县)。留在故国的后人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为山东谭氏。

谭姓在当今中国排名第六十五。周朝时有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相传是伯夷(伯夷为元氏始祖)后裔的封地。后来此地为齐国之地,但谭国居民或贵族的后代以国姓为氏,称谭氏。颛顼,黄帝子孙,嬴姓,所以谭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黄帝。

历史上谭姓的迁徙与分布

先秦时期,谭生活在山东和河南。历经秦汉晋南北朝,谭姓已流传到各地。唐代,谭是湖南的一个著名姓氏,其主体由北方移至南方。唐宋元时期,几次大的移民和民族融合,南方谭姓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明清时期,山东向东北的移民和清代满族八旗汉化进程的加快,形成了胶东、辽东半岛的谭姓群体。最终开创了当代中国南北谭姓分布的局面。

宋朝时,姓谭的约有2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3%,居第67位。谭姓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湖南,约占全国谭姓人口的5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湖南和广东,约占谭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在江西、四川、山东、河北、湖北,这五个省份的谭姓集中了22%。中国已形成湘、粤、赣、川、潭的大集聚区。

明朝时,姓谭的约有2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28%,居第78位。600年来,的人口净增长率为20%,谭的人口增长率低于全国。明朝时期,湖南仍是谭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25%。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湖南、广东、四川和江西。这四个省份的谭姓约占谭姓总人口的75%,其次是湖北和江苏,这两个省份的谭姓集中在14%。宋元明时期,谭姓总体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人口主要向东南和西部迁徙。湖南仍然是全国的中心,形成了湘、粤、川、赣、潭的大聚集区。

二、普兰店清泉寺的历史有多久了?该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991三月,由全国佛教协会会员元林大师带领10弟子一路来到清泉寺,投资200多万元对老寺进行了装修,并新建了三座天王殿、五座三殿、九座寺院和一座400平方米的二层藏经楼。寺庙周围,群山环绕,翠柏成荫,有少女峰、点将台、指莲山、蓬莱峰等景点。自然山、水、林、洞融为一体,有“千山竞秀”之誉,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清泉寺历史悠久,古朴典雅,倚岩而立,错落有致,雕廊画柱,珠门红窗,晨钟暮鼓,木盘梵音不绝,香烟缭绕,让人顿觉无尘脱俗。

3.普兰店清泉寺的历史有多长?普兰店清泉寺又名五谷城一、名称:清泉寺(又名五谷城)二。地址:大连市普兰店市兴泰镇葡萄沟村。缘起:据史料记载,清泉寺始建于贞观二十一年(648-649)。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三月,唐太宗李世民决定再次走正东路线,任命李逊为辽东路行军总管,领兵颍州(朝阳地区),沿“唐太宗亲征”路线返回辽南。又名左武卫将军,大卫清秋路行军将军牛进,从莱州(山东叶县)领兵渡海,直取辽南。

先说牛金达从莱州渡海,在狮子口(旅顺口)登陆,站在黑风关(南关岭),为榆林(锦州)而战,经过博兰店(普兰店),让他心酸。主力过了大营子(在庄河),直奔龙源(丰城县)。七月,兵抵石城(凤城县东北),杀敌数千。

七月的辽南,看起来很宜人。总经理牛进达为什么要回朝?一个重要原因是辽南地区持续降雨,有时会下“雨土”(泥沙),不适合打仗。事实上,牛金大离开榆林(当时普兰店、皮口等地都在榆林管辖之下)时,已经是“缺水,人心软。”

他只好一路上先送“尤琪”去“找水”。一个“游奇”报道说,在“四面环山”(四面都是山墙的山)的古营里发现了一股清泉。

牛金大飞马来看,果然“困于奥草,有泉”(泉水藏于深草中),且“旺盛,可充饥”(泉水自然流出,甘甜解渴),于是牛金大下马,跪拜,“谢天”。牛金达在此扎营,在清泉旁“埋蝶祭祀”(搭土石台焚香祭天)。

根据牛金达的行军路线和当时的时间,这座群山环绕的山城就是现在的魏拔山城。647年牛金大航海到东方,唐太宗李世民死于649年5月。现状:清泉寺位于普兰店市兴泰镇葡萄沟魏拔山。它从山上升起,气势磅礴。

东西长279米,南北长129米。清泉寺又叫五谷城寺,由一座圆锥形的T型花岗岩石砌成,现存墙高2-9米。

这座城市虽然保存了几千年,但基本完好无损。碑文上说是“东汉光绪、中兴”年间修建的。

它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他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门楼和汉白玉诗屏;第二部分是佛寺、二寺、药王殿、龙王殿、钟楼、鼓楼、石碑;第三部分是玉皇阁和老君殿。第四部分是金母庙。

古土地占地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清泉寺的建筑风格古朴独特,硬山风格和歇山风格相同。虽是佛寺,但儒、释、道三教合一,被誉为“辽南第一寺”。

据说碑文“唐代王建沙寺”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太宗征服东方,大将军牛金达在此建庙。历经五代南北朝辽金,明万历三十五年(648-1067)重修。读了近千年,没有史料和碑文可考。

从现存碑刻和石秀珍老师的生前描述可以推断,自648年建寺以来,已有32代僧人和老师。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乾隆五年(1740),方丈,道名光明(山东海阳人),苦心在此修缮三十余载,终年70岁(16765438)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同治三年(1864年),主持大和尚邵祯,增建药王殿、禅房五间。后来道教宫南(从普兰店市唐家坊镇兴隆堡)和邹延松(普兰店市皮口镇八家子)从民国十六年(1927)开始,历时十余年。增加了玉皇阁、老君岩、山门群墙、钟鼓、金顶玉屏、天桥旗杆、保安消防池。

之后,经理主持了和尚对儒家思想的反思,老师对恩赫的考虑,和尚对志向的考虑。石秀珍(本名赵,普兰店市赞子河村人)十二岁出家为僧,二十三岁出家入清泉寺。

动词 (verb的缩写)1985年清泉寺被大连市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1988年清泉寺被辽宁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及物动词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宗教教职人员和管理组织人员的简历。清泉寺现有教职员工45人,住持为师秀珍法师。

管理机构人员7名。(简历附后)七。清泉寺电子数码照片(附后)八。“五谷城隍庙”的由来民间称清泉寺,山城魏拔,又称五谷城隍庙,自4月21日起,1607。

据明代万历三十五年碑文记载,这一天,古武建立并重建清泉寺,举行开佛仪式。除了众多的僧尼、善男信女,还有钦差不征前将军,镇守辽东,以及太傅宁亲王(东北军区司令)李和荣正淑(国务院副总理),在晋(州)、府(复)。这两位伟人还亲自为活着的古武竖立了一座纪念碑,称赞古武是“永不磨灭的楷模”。

《认命重修碑文》明确记载,姓林,其夫吴君道,俗名吴,从辽阳来到清泉寺。她徘徊着,快乐着,和恩人邢云林呆了很久。

丈夫死后,她剪发出家为尼姑,成为清泉寺的住持,法名祖圣道号仙翁。她筹集了救济款,重建了寺庙。万历三十年(1607)四月二十一日,她举行了开佛仪式。

据调查,古武家住“史静安陵”(河北吴桥),是一对孪生姐妹。长相太像了,父母都分不清。

我搜他的时候,终于在大女儿的右耳垂下发现了一颗痣,于是给两姐妹取名为“大痣”和“二痣”(“二痣”没有痣),妈妈就把她们两个都叫了。

四、张伦乡谭姓家族史据民族志记载,对周武王大丰有贡献的国家有72个,其中有一个叫谭国。该国位于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子牙市。公元前684年,谭国被齐国所灭,谭国仁逃往外地,但谭国仁从此以郭为氏。这是谭的开源,已经有2680多年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谭的后裔后来从山东迁徙到河南,又从河南迁徙到全国各地(以广东、湖南为最多)。到了近代,一些谭人迁徙到世界各地发展。作者的祖先从河南迁到湖南,又从湖南迁到江西。公元962年,谭姓第48代传人谭鸿志从江西乾州迁至广东。他被认为是进入广东的谭四祖之一。谭宏志的后裔也是两广乃至海外谭姓人数最多的一个部落。后人先后在佛山、广州修建了谭鸿志祠堂,供后人祭拜(广州谭氏祠堂抗战时被日军飞机轰炸,佛山谭氏祠堂至今保存完好,为国家级文物)。弘治后14代孙守海,居广东罗定,河南道官。罗定谭寿海墓现为国家级文物。寿海有三个儿子。长子金滩,次子谭生。大儿子和二儿子都住在罗定老家。三儿子智青自小离开家乡,跟随父亲在河南、南宁、广西、桂林等地求学。知青后来在广西玉林府做官。官职退休后,于明朝景泰年间(约公元1450年)定居广西贵港市。从1450到现在已经550多年了。自知青始,后裔在贵港市繁衍至二十七代,人口达五万余人。从古代到解放前,部落里一直有人编乐,分布在各地的人也有定期聚集在知青墓园前祭拜的传统习惯。祖训说,五代以上不修乐,视为不孝。解放后和文革期间,由于被视为封建迷信,没有公开的集体祭拜活动,但仍有个别人士坚持到志清墓前祭拜。1978期间,民众自发组织集体活动,祭拜、颂扬公。又有智者提议,着手整理各村谭家族谱,编纂全市谭家志。这个倡议得到了受人尊敬的人的支持。贵港谭氏宗亲会由此初步形成。

宗族协会的成员们煞费苦心地收集了所有流传于各个村庄的谭氏宗谱。这些家谱非常古老,有些非常土气和粗糙。有些是用陶土纸、纱布纸甚至铅笔写的。他们中的一些人接到通知后开始写信。但是,这是家庭向心力的表现。借助这些农村族谱,宗族协会基本梳理出了第27代贵港人谭的发展脉络。可是知青的父亲寿海公在哪里,始祖洪致公在哪里?当时无法与外界连接还是个谜。于是这时候,已经六十多岁退休在家的金婷、张韶、于成,主动请缨,承担起外出寻根的任务。第一,他们发现广西灵山橘坪谭宗秀藏有香港谭于上世纪50年代编撰的《谭史鸷》一书,于是前往谭宗秀家中,以示贵港谭家走出去寻根的诚意。世间的谭家,宗秀毫不犹豫地把这两本书借给他们,带回贵港。后来,他们联系了谭本人,谭也热心地向贵港谭氏宗亲会赠送了三本地方志。他们三人在研究当地族谱和《谭史鸷》一书的基础上,游历了广东肇庆高要县、高明仓的少马山和罗定。所有姓谭的人都把他们当作远亲和客人,热情接待。在罗定,当他们说龚志庆是寿海的儿子时,罗定的族人都很惊讶。他们说,几百年来,他们一直认为寿海只有金滩和谭生两个儿子,族谱里没有知青的记载。会不会是你弄错了?于是双方都拿出古族谱来对比,双方从弘治到寿海公的记载基本一致,说明知青肯定是寿海的后裔。但为什么贵港有记载“志庆的父亲是寿海”,而罗定却没有记载“寿海有个儿子叫志庆”?他们* * *看罗的更老的家谱。其中有一张记载着“寿海之子——风儿(无)”的字样。罗解释说,他们认为“风儿”是虚构的,因为他们找不到任何事迹和后代的记录,他们没有注意到这些话。几百年来,他们认为寿海只有两个儿子。根据你的家谱,知青肯定是寿海的后代。凤儿会不会是芷晴小时候的外号?凤儿长大后取了正式名字“知青”?但因为知青小时候离开了家乡,随父亲游历了河南、广西等地。后来在玉林、贵港做官。所以他的家乡对他的情况知之甚少。由于古代交通不便,物质经济条件有限,也许凤儿在被封为知青之后,就再也没有和罗定的家乡联系过。又或许是几代寿海的疏懒记载,导致罗定人一直不知道还有一个寿海迁到广西贵港,几百年来发展到5万多后裔的知青?双方都同意这个分析。结果,几百年前的断代史之谜,在这几年活下来的老人们的努力下,终于被揭开了。双方都很激动,认为也许是某个祖先的顿悟,让几百年不联系的家族血缘关系终于可以连在一起了。罗还向几位老人提供了一本中山大学图书馆和湖南省图书馆提供的《谭姓至弘治公前48代教支》、《弘治至寿海14代教支》。这样,从谭的开源到第八十九代,谭的脉络基本可以梳理出来。

动词 (verb的缩写)谭姓的回归与历史谭姓的图腾有三个来源。从姓氏来说。相传尧治水中原时,尧派鲧治水,鲧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舜帝登上王位后,鲧的儿子于之被任命治理水源。据说,鲧的妻子梦见吃了薏苡,醒来后怀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以禹为氏。周初封诸侯时,在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市西)创建了一个姓司的分支,国号为子。谭国国力一直不强,很快就成了齐国的附庸。春秋初,称雄诸侯,周庄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谭。谭的儿子逃到莒国(今山东莒县)。留在故国的后人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为山东谭氏。来自古老的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族谱》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六姓为谭氏,自称盘古后裔,望洪农为云贵谭氏。谭氏改为谭氏。据万姓族谱记载,谭氏避仇说是在秦旁边,现在的岭南(指武陵以南)大致相当于今天广西的大部分地区。

[编辑本段]谭姓分布

谭祖籍山东。汉代巴南(今四川东部、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一个谭姓。巴南谭家有可能是由逃往巴南的谭遗民与当地民族融合而成。早期,谭氏家族主要在山东发展,后因战乱、天灾、官迁等原因背井离乡,迁徙他处。汉代谭氏家族曾分布于河南、山西一带。南北朝时谭迁居广东,晚唐时迁居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乔在嵩山从事补气炼丹艺术。他提出“什么都吃”,幻想一个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爱情,没有邪恶的“太和”社会。自宋代以来,谭人物逐渐出现在史书中,且分布较广,集中在江南、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朝开始,福建、广东的谭氏家族部分人迁徙到东南亚,侨民居住在新加坡等国。

[编辑此段]县厅号

堂号“善端堂”:在,谭忠是燕国的牙将军,被燕国派往魏国。就在这时,朝廷派了一支军队越过魏国去攻打赵。魏天木吉安欲举兵,谭忠曰:“不可!若养兵,乃与朝廷为敌,魏之罪大矣。”吉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说服刘基出兵帮助朝廷伐赵,乃至赵城饶阳和。魏延都受到朝廷的表彰,大家都很佩服谭中山的判断力。还有“济南”“弘农”等厅号。郡望济阳郡:晋惠帝时,陈保留郡望,统治洛阳。相当于河南兰考的东部边界和山东东明的南部边界。祁县:西汉时改为临淄县,辖之(今淄博市)。相当于今天山东省淄博市的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弘农县:西汉丁原四年(公元前113年)设县。位于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北)。相当于河南以南、益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盆地,陕西的洛水、杜川、丹江盆地。

[编辑此段]谭家谱

江苏:浙江武进皮岭岗巷谭氏宗谱:萧山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湖北谭氏宗谱一卷:江西新洲谭氏宗谱四卷:南丰谭氏宗谱二十卷、湖南谭氏宗谱一卷:长沙谭氏宗谱二十卷、宁乡谭氏宗谱十卷、泽田谭氏宗谱二十五卷《谭家谱》第一卷十一卷;《湘潭谭氏宗谱》十五卷;湘潭钟祥西塘谭氏族谱六卷;湘潭尖子塘谭氏族谱十六卷:湘潭钟祥谭氏宗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族谱三十二卷;以及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宗谱七卷。湘乡天乐堂谭氏族谱地区不详:谭氏族谱(不清楚)、任远谭氏族谱、伏羲谭氏族谱、天河谭湾庄谭氏族谱未分。

六、谭姓来源,历史上有哪些名人,1,从姓。相传尧治水中原时,尧派鲧治水,鲧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舜帝登上王位后,鲧的儿子于之被任命治理水源。据说,鲧的妻子梦见吃了薏苡,醒来后怀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以禹为氏。周初封诸侯时,在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以西)创建了一个姓司的分支,国号为子。谭国国力一直不强,很快就成了齐国的附庸。春秋初,称雄诸侯,周庄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谭。谭的儿子逃到莒国(今山东莒县)。留在故国的后人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为山东谭氏。

2、来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族谱》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六姓为谭氏,自称盘古后裔,望洪农为云贵谭氏。

3.谭氏改为谭氏。据万姓族谱记载,谭氏避仇说是在秦旁边,现在的岭南(指武陵以南)大致相当于今天广西的大部分地区。

七、关于谭姓的历史传说尧水淹中原,尧派鲧治水,鲧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

舜帝登上王位后,鲧的儿子于之被任命治理水源。据说,鲧的妻子梦见吃了薏苡,醒来后怀孕,生下了禹。

禹治水成功后,舜以禹为氏。周初封诸侯时,在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市西)创建了一个姓司的分支,国号为子。

谭国国力一直不强,很快就成了齐国的附庸。春秋初,称雄诸侯,周庄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谭。

谭的儿子逃到莒国(今山东莒县)。留在故国的后人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为山东谭氏。

谭姓在当今中国排名第六十五。周朝时有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相传是伯夷(伯夷为元氏始祖)后裔的封地。后来此地为齐国之地,但谭国居民或贵族的后代以国姓为氏,称谭氏。

颛顼,黄帝子孙,嬴姓,所以谭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黄帝。历史上谭姓的迁徙与分布先秦时期,谭姓居住在山东、河南一带。

历经秦汉晋南北朝,谭姓已流传到各地。唐代,谭是湖南的一个著名姓氏,其主体由北方移至南方。

唐宋元时期,几次大的移民和民族融合,南方谭姓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明清时期,山东向东北的移民和清代满族八旗汉化进程的加快,形成了胶东、辽东半岛的谭姓群体。

最终开创了当代中国南北谭姓分布的局面。宋朝时,姓谭的约有2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3%,居第67位。

谭姓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湖南,约占全国谭姓人口的5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湖南和广东,约占谭总人口的75%。

其次分布在江西、四川、山东、河北、湖北,这五个省份的谭姓集中了22%。中国已形成湘、粤、赣、川、潭的大集聚区。

明朝时,姓谭的约有2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28%,居第78位。600年来,的人口净增长率为20%,谭的人口增长率低于全国。

明朝时期,湖南仍是谭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25%。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湖南、广东、四川和江西。这四个省份的谭姓约占谭姓总人口的75%,其次是湖北和江苏,这两个省份的谭姓集中在14%。

宋元明时期,谭姓总体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人口主要向东南和西部迁徙。湖南仍然是全国的中心,形成了湘、粤、川、赣、潭的大聚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