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钟的铸造背景

冶金、铸造、声学和机械的产物。

永乐大钟不仅钟体巨大,而且集上述优点于一身。其铸造成功不仅取决于永乐皇帝的主观意愿,还取决于相应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经济实力的积累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与明初一系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策措施密切相关。

政治方面

废除了元朝的民族压迫制度和与之相联系的奴隶制残余。众所周知,元朝时,蒙古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将人民分为蒙古、色目人、汉人、南人(原南宋下的居民)四个阶级,在政治、法律、人才任用、科举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偏袒蒙古、歧视汉人、南人的规定。虽然这一制度在元末农民起义中被摧毁,但与之相联系的奴隶制残余依然存在,相当一部分被掳掠贩卖为“奴隶”的汉人和南方人至今仍未获得解放。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明初,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制约。不言而喻,奴隶地位低下,遭受非人的奴役。在新兴的封建统治者看来,更重要的是被贵族家庭所隐藏,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的劳动力和税源。于是,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下令解放奴隶。圣旨说:“为奴者,即日释放,还于民。”为了保证这一圣旨的实施,《大明律》中规定:“在庶人之家,凡养奴婢者,赐百杖,好。”同年,“在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有被富户赶去阉割的人,以阉割赎罪,无官为奴。”可见朱元璋在民间废奴的决心之大,措施之严厉。这样,除了朝廷和明朝的暴发户还保留一定的奴隶制权利外,民间的奴隶制残余基本得到遏制。

明初元朝废除民族压迫政策和奴隶制残余,解放了广大汉族人民和南方人民,特别是在战争中被奴役的各族人民,为明初农业和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农业

实施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奖励开荒,实施移民开荒,满足无地和失地农民的用地要求;控制洪水,修建池塘、堰、渠、堤等水利工程;鼓励农民种植棉、麻、桑等经济作物;减少土地税和徭役,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明初农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据《明史·食粮》记载,到永乐中期,每年“天下自然税粮三千多万石”,洪武时期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朝廷和地方政府的粮食储备非常充足。“都说时宇富庶,赋有余羡,米黍已出口京师百万万石,富县粮仓富庶,红烂不堪食。”应该说,洪武初至永乐中期农业经济的充分发展和粮食储备的充足,为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修建故宫、修建天坛、铸造永乐大钟等耗资巨大的工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工业和商业

明太祖成祖突破了“重农抑商”或“尊本抑末”的传统思想。洪武十九年(1386),太祖鼓励“农尽耕亩,士忠仁义,商学所需,技专艺”,并“向天下列表”,“命四人各守其位。”明成祖称帝后,一直奉行这一理念。比如永乐七年(1409),他曾对北京老人说:“农权耕种,事后不纳税;工专精,不要自作聪明;商业是勤于生理,而不是游荡。贫富和睦,邻里和睦?NB456?.....平安幸福是无尽的祝福。”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明初采取了以下措施:改变元朝手工业奴隶的地位,使世袭工匠除了定期轮流服侍外,大部分时间可以自己制作手工业并在市场上出售;减免工商税收,规定“三十而一税”;鼓励国内贸易,有限度地开展对外贸易,国家可以凭政府颁发的证书进行贸易;进行有利于贸易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疏浚运河,等等。这些政策和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工商业者的生产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使手工业、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在明朝头五十年都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尤其在手工业方面,采矿、金属冶炼、铸造技术等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技术,许多技术创新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永乐大钟的成功铸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准备。

宋(1587 ~ 1667?《天工开物》系统总结了明朝前后的农业和各种手工业技术。其中“硬件”概括了金、银、铜、铁、锡、铅、锌等金属矿物的开采、选矿、洗矿、冶炼、分离等技术,配有珍贵的生产设备图。这里所描述的“将生铁熔液浸泡在熟铁中,两相混合”的炼钢方法,炼锌工艺,以及用不同比例的铜和锌冶炼不同性能的黄铜合金,与明代以前的同类工艺相比,不仅是重要的突破,而且是世界冶金史上的首创。《冶金铸造》总结了我国传统铸造技术,重点介绍了铜钟、铜鼎、铜钱、铁锅的铸造技术和设备,总结了三种基本铸造方法:失蜡、满模、无模,在当时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以上两部作品还附有20张拉杆活塞波纹管示意图,不作文字说明。可能是当时冶炼铸造生产中使用这种风箱是家常便饭,没必要浪费笔墨。这种风箱被世界科学界视为现代冶炼鼓风设备的先驱。

综上所述,明成祖作为在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传统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功臣和守成皇帝,自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维护和扩大明朝的统一为己任。因此,他在迁都北京时,下令铸造永乐大钟,是为了利用佛教宣传他在《大明神韵》中以“尊大明,永统一”为终极目标的系统完整的施政纲领,既是为了宣扬佛教,也是为了炫耀政绩,迁都纪念,与“忏悔”论无关。

从客观条件来说,一方面他能尊重当时佛教的发展,因势利导,所以想出了独一无二的铸造永乐大钟的方法,来整合政教,维护明朝的“大一统”;另一方面,他实行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和工商业发展的政策,造就了永乐中期的繁荣景象,将当时的科技水平推向了世界领先的高度,从而实现了他铸造永乐大钟的构想,并由此成为当时世界上集冶金、铸造、声学、力学乃至佛教艺术于一体的历史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