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十八讲:石刻让古今相遇。

这是热播电视剧《萍乡风起云涌》中老师王劲松的一句台词。老师王劲松扮演考古学教授凌文悦。剧中,王劲松老师十多分钟讲解中国文化的课堂视频引爆全网,引发热议,令不少网友落泪。

中国文化从来没有停止过,不仅在我们的书籍和汉字中,在我们国家的石雕艺术中也是如此,重庆大足石雕就是这样一部不间断的石雕史。大足石雕是大足石窟艺术的总称,以摩崖造像为主要特征。始于初唐,历经五代,盛于宋代,历时千余年。

《大足石刻十八讲》从大足石刻的发现过程、观音造像、道教石刻、变相经典、大足石刻的价值等十八个方面对大足石刻进行了全面的讲解。

《大足石刻十八讲》作者,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著有《大足道教石刻》、《大足石刻史》等专著,发表大足石刻研究论文50余篇。

书中介绍的大足石刻造像有5万多尊。大足石刻艺术价值高,题材多样,于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通过相化,是指把一部佛经变成一幅有完整首尾和情节的画。”《大足石刻十八讲》中的第七讲,详细讲述了弥勒下辈子经、涅槃经、大方便佛报恩、父母对经的变相。父母恩情的“十图”来自父母恩经的内容。“十图”怀护,临产苦,忘忧生,吞苦谢恩,推干湿,乳养,洗洗,造恶业,远行忆恩,终究慈悲。

比起寺庙里令人肃然起敬的单一佛、菩萨、罗汉像,这样的变相更有教育意义。在古代,识字和读书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大部分人都接触不到佛经,更谈不上深入理解。佛教要利益众生,所以把佛经的内容变成雕像,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成连环画,给人更直观的感觉,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佛经的内容,对普通大众更有教育意义。

纪晓岚的《岳薇草堂笔记》中有一个关于鬼狐的故事。庙里的泥塑判官说:“圣人之教,不过是与人为善。做不到,就诱导;你不肯做,就要被逼逼。”

佛教以使人行善为目的,同时又“劝人行善”。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所以大足石刻中有以因果报应之轮、地狱六大司为内容的雕塑。让人们做好事是因为害怕不良后果。

位于宝顶山羯磨之轮地图中的六大司,被圣王的怒眼獠牙分成了六个部分。轮子上刻着三圈雕像,第一圈是六,第二圈是佛教十二因缘学说,第三圈代表无尽轮回。《因果报应之轮》地图中的六大司,让原本抽象的《因果报应之轮》中的六大司变得具体到足以震撼人心。

鸟巢的每一条焊缝都有焊工的名字,让参与鸟巢建设的普通焊工以这种方式接触这座历史悠久的体育场,体现了我们国家对工匠的尊重和他们的精神。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大足石刻,也留下了匠人的名字。《大足石刻十八讲》第四讲特别介绍了工匠称号的内容。大足石刻的雕塑家主要是文和傅。大足六代温氏雕塑家有22人在雕刻雕像。他们在雕刻雕像的同时,还用大足石刻深深地刻上了自己的名字。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精美的雕像和工匠的名字。那时,我们无法知道工匠们精心构思的设计过程,雕刻中的艰辛和艰险,以及这些工匠背后的故事。我国历来尊重工匠,在感叹石雕精美的同时,也要佩服工匠精神。

大足石刻让我们与1000多年前的唐朝、700多年前的宋朝、四五百年前的明清相遇,让我们看到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的繁荣,现在,让古人穿越大足,见证我们创造的巨大变化。让大足石刻成为考证古今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