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最能证明“治国为先,改古标今”的历史事实?

商鞅变法

这首诗赞美的人是商鞅。商鞅变法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国实施,对战国末期秦国的崛起起了重要作用。

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要求,商鞅从他的“治天下不同,则国家无法无天”的论点出发,强调教育改革。他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是强调农业战争,要使强兵富裕,就必须宣传法制,培养法治人才。商鞅批判了以诗、书、礼、乐为教育内容的儒家思想,主张“以焚诗明法”,以鼓励农耕为内容的法治教育取代“前王之教”。认为法治是德治的基础,法律必须“通俗易懂”;要以法官为师,向人民解释法律法规,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把教育作为宣传法制、培育法律的经济手段。

商鞅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这是战国时期唯一一次通过国家政治和法令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案例。主要内容如下:

1)废弃雷场和建筑物

2)重农抑商,重奖农织。

3)统一测量

政治措施

1)鼓励军人,实行20级军衔制度。

2)除了石清的仕禄制度外,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兵役制度。

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同桌法。

4)实行县制

5)立秦律,“焚诗写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