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美同盟述评
“威权联盟”(1945-1960)
“互助联盟”(1960-1989)
“合作伙伴联盟”(1989至今)
日美同盟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原因:双方拥有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不断重叠和发展变化的共同战略利益。
“威权联盟”的特征;
美国步日本的后尘——高度的不对称和不平等——是冷战模式的产物
完全基于美国军事、经济、文化的强制优势。
日本的“一边倒”战略
“把日本变成对抗共产主义的防波堤”
“威权联盟”的形成与瓦解
1945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1949年前后,中国统治大陆和朝鲜半岛局势——美国对日政策发生实质性变化。1949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编撰了《美国对亚洲政策文件》(NSC-48-1),认为中国革命后亚洲可能发生一系列共产主义革命,建议将日本固定在防御前线——成为太平洋沿岸岛链防御线上的重要一环,使之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亚洲基地,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扩张”。
1951-1952日美单方面媾和的《旧金山和约》和《美日安保条约》。
——日本渴望摆脱战争状态,走上复兴之路。
——美国急于驻军合法化,推出亚洲防御战略。
——标志着战后日本以美国为依托的安全保障体系的形成。
从条约内容看,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日本最初的一些安保理念没有完全实现,一些条款严重侵犯了日本的国家主权。但实际上,该条约不仅使日本获得了美国的军事保护,还获得了政治经济利益和重返国际社会的重要条件。
时任日本首相吉田茂坦言,“日本获得了预期的领土安全,同时也得以将本该用于军备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经济,改善国民生活。”
反安保斗争:从1953开始,日本国内爆发了反对美军基地、争取民族独立、和平与民主的各种斗争,并在1960达到高潮。
1956年,岸信介提出“日美新时代”,强调两国关系的平等。自1957年岸信介访美以来,日美两国一直就修改《美日安全保障条约》进行磋商。随着1960年《美日共同合作与安全保障条约》的签署,岸信介在国内的反对浪潮中宣布辞职。
“互助联盟”的演变
1960《美日相互合作与安全保障条约》在华盛顿正式签署,俗称新日美安保条约。旧条约是美国强加给日本的,而新条约是日本政府要求修改的。新条约相对摆脱了战后初期日本的占领,使美日在法律上有了一定程度的对等。
随着美国深陷越战泥潭,日本开始以合作作为归还冲绳和小笠原群岛的筹码,与美国讨价还价。
1978日美签署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日美“从探索时代进入稳定发展时代”。出于全球战略的需要,美国一再要求日本在亚太地区分担更大的“防卫责任”。日本以此为契机,在合作方针的框架内,以抵御苏联威胁为由,大力扩充军备,使其攻防能力发生质的变化。
“伙伴联盟”的演变;
冷战的结束使得美日同盟的假想敌突然消失,日美军事同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同时,由于经济摩擦,日美关系关系紧张,因此日美同盟受到了挑战。
日美通过“重新定义”强化了同盟关系。一方面是修复日美关系,一方面是美国全球霸权战略在亚洲的发展。
1995,日本《新防卫大纲》出台。其安全战略的目标从局部防御转变为“基本防御”。
1996《美日安保联合宣言——面向21世纪的同盟》。联合宣言肯定了“美日关系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两国关系”,强调以美日同盟为核心的两国同盟将有助于在21世纪维持亚太地区的繁荣。
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
1997,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正式公布。
1999,日本参议院通过了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周边事态法和自卫)相关的三个法案
团队法修正案、日美商品服务相互提供协定修正案)。允许日本政府在美军之后介入日本
在“外围”军事冲突中,派兵为美军提供海上搜救、后勤保障等后方支援。,遏制和干预“周边事件”成为冷战结束后日美军事同盟的新使命。参与国际军事事务被确定为冷战结束后自卫队的主要任务之一。日本实现了从内向型的“局部防御”到外向型的“联合干预”的防卫战略转变。
“重新定义”
按照常理,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的结束和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日美同盟应该会因共同战略威胁的减弱而变得松散,或者在一些战略利益上出现分歧,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反,日美同盟呈现出进一步加强的势头。
亚太地区多极化趋势加快,逐渐形成中、俄、日、美、东盟五大权力中心,利益重叠,相对平衡,相互制约。
对美国来说——在确保美国继续拥有基地、驻军并获得日本对基地的资金支持的同时?扩大日本对美国自卫范围以外的军事行动的支持和援助,以改变以维护日本安全为重点的同盟原有性质?它已从美苏冷战的工具演变为后冷战时代应对全球和亚太地区新形势的机构。美丽的
对日本而言,日本希望在配合美国战略的过程中实现以下目标: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为日本合法使用军事力量干预国际事务制造依据;利用美国来制约和遏制中国、朝鲜、俄罗斯等国家。
“重新定义”将日美安全保障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对21世纪具有战略意义。标志着日美军事合作正朝着“无限制”的方向发展,在运作模式上正在超越联合国和地区合作的约束。日本在军事上已全面融入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地区战略,日本自卫队实现了“国际化”转型。
日美同盟与美国重返亚洲战略: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美日同盟,在各种文件中强调美日同盟是美国亚太战略的“基础”、“基石”、“关键”和“核心”。
随着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日美同盟经历了松绑日本、调整基地、扩大边界、扩充能力等变化。
日本武器出口三原则有所松动。
冲绳美军基地的调整
加强双边联盟,规划三边联盟建设。
在强化联盟传统军事内涵的同时,为联盟注入新的、非传统的安全内容。
日美同盟在美国重返亚洲战略中起着最重要的牵引和辐射作用。二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建立了五个双边同盟:美日、美韩、美澳、美泰、美菲。美国在日本的基地最多,驻军最多,资金支持最多。日美同盟已经成为五个双边同盟体系中最核心的同盟,美国通过日美同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牵引和辐射作用。
在亚太地区没有北约这样的多边联盟体系的情况下,尝试运行“联盟+X”模式,扩大联盟体系的结构,倍增联盟的力量。
参考:
[1]王新生著《日本国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版,2016。
[2]谢:战后日美军事同盟的历史考察,《军事史研究》第3期,2001。
[3]聂、肖铁锋:日美同盟的历史演变及其对亚太安全的影响,《当代亚太》,2007年第8期。
[4]陶:冷战后美日同盟的三次调整,《美国研究》第4期,2015。
[5]朱凤兰:论冷战后日美同盟的调整,《国际论坛》2005年第7卷第5期。
[6]张井泉:日美同盟与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国际研究》第5期,2012。
[7]张玉国:同盟困境与美日同盟——日本同盟政策分析,《日本研究论坛》,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