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派服装的起源
由于加工洋服收入可观,拎包师傅们省吃俭用,在四川北路开了很多洋服店,专门为外国人、洋行员工、富家子弟缝制洋服。上海第一家大型外贸服装店是和昌外贸服装店,位于四川北路8号。因承包租界工部制服,在上海颇有名气。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派服装起源于四川北路。
那时候社会上大部分人还是穿汉服的,所以为了区别,专门做汉服的苏光服装店就叫“地方裁缝”。专门为“红发”(外国人)缝制礼服的裁缝,称为“红帮裁缝”;此外,还有专门做布衣制服的“大裁缝”;统称为“三帮”。因为洋服店是宁波商人长期经营的传统行业,“红裁缝”中,“奉裁缝”人数最多,技术最高,影响最大。
南京路上出现了第一家有一定规模的洋服店,是奉化江口镇人王彩云在西藏路1910拐角处开的“荣昌祥毛料服装店”,有8栋临街楼房。路面管理零裁剪呢子和定制加工西服;二楼经营批发业务,里面有车间,* * *有近百名员工。是当时上海最著名的洋服店,总资产65438+万银元。
的父亲,王,原本是一个中国裁缝,后来前往日本学习制作外国服装的技能。王彩云继承了他父亲的生意,他的门徒都是他家乡的儿子和侄子。后来,这些门生自己创业,如王兴昌、王顺泰、余昌祥、王福芳、王、王世东等。由于这些洋服店都位于南京路,当时的商界被称为“南方六大世家”。此外,门生在中区其他地段开设的洋服店还有王的汇丰、王和王的洽场巷、王增标的等。由此,不难看出“帮工”在海派服装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据当时出版的《永光第一集》记载,20世纪30年代,丰邦在上海开的洋服店多达90家,另有28家从事女装。据统计,今天在黄浦区1937一带,有35家丰邦西服店。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上海人开始穿西装,开了越来越多的西装店。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了西服的缝制质量,品种越来越多,款式多样化,如罗松派、英美派、日本派、犹太派等。,而海派西装则广泛吸收了各个流派的特点,全面注重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佩罗蒙”是海派服装的典范。
“Peromont”始创于1934,开业于南京西路284号。创始人徐大昌始终视产品质量为店铺的根本。他高薪聘请了从哈尔滨留学归来的名师庄之龙、王阿福、包、沈等。他们被业内称为“丹麦四大名捕”,被方阿图、吴德才、阿阳、阿根称为“四小丹麦人”。他不想快速缝制衣服,而是注重质量。缝制一套西装的整个过程至少需要60个小时。做出来的衣服都是凹凸不平,又直又直,成为独特的海派西服。
总的来说,当时南京路上各大西洋服装店缝制的西服面料高档,款式新颖,做工精细,工资相对较高。做一套衣服往往需要七个工人,业内称之为“七工”;四川路的洋服店大多花五个工,所以被称为“五工”。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每个西装店都有自己的绝活。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中式外套和马裤在上海风靡一时。虽然当时很多西装店都缝马裤和花呢大衣,但是南京路“王兴昌”的产品最有名。这是因为“王行长”选用了德国进口的优质“孔氏”马裤作为面料,采用了精细的制作,所以自然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
由于名店、名师代代相传,制作技艺日趋成熟和完善,使得海派西服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