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的历史演变

武侯祠是为了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宰相诸葛亮而建的祠堂。因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而得名。

234年8月,诸葛亮在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南约20公里)积劳成疾去世,享年54岁。

诸葛亮是蜀国的宰相。他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后被蜀主刘禅追封为“忠武侯”。因此,他的寺庙在历史上被尊为“武侯祠”。

中国最早的武侯祠位于陕西汉中勉县(勉县),但目前影响最大的是成都的武侯祠。

据《三国志》记载,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去世后,灵柩运回成都安葬在这里,史称惠玲。

按照汉制,陵墓里必须有庙,于是同时有了汉昭烈庙的诞生。

南北朝时期,成都武侯祠与惠玲祠、汉昭烈祠合并。

刘备的陵墓建于公元223年。

明初重建时,武侯祠并入“汉昭烈祠”,形成了现存的武侯祠,是君臣之庙。

现存寺庙的主体建筑于清朝康熙时期(康熙十一年)65438年至0672年重建。

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成立于1984。

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

成都武侯祠现分为文物区(三国历史遗址区)、园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锦里(锦里民俗区)三部分,面积约654.38+0.5万平方米。

2006年,它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三国文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