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校本》的编辑过程
随后,由中华书局牵头,顾颉刚、聂崇启、齐思和、宋云斌、傅、陈乃干、张、王等参加。,制定了“二十四史”安排计划,列入国家“三至八年(1960-1967)。按照《前四史标点暨杨守敬地图重绘会议》商定的进度,“前四史”应在1959 10之前出版,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但由于整理工作繁重,仅按计划出版了《史记》。《前四史》的出版计划直到1965才完成。在整理出版“前四史”的同时,其他二十部历史的整理工作也全面展开。吴泽宇、王、唐、陈垣、聂崇启、刘杰、柴德庚、刘乃和、罗继祖、邓广明、冯家声、傅乐焕、翁杜鉴、等一大批全国重点大学的历史学家都参与了整理工作。1966年“文革”爆发,《二十四史》校勘陷入停顿。1971年,全国出版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周总理还指示:“除二十四史中已标点者外,《清史稿》应由中华书局组织,由顾颉刚先生标点。”并要求:“你们要合作,要协商,不要重复,早点完成。“同年5月3日,国务院出版社领导小组写了《关于校勘出版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请示》,向中央报告了二十四史校勘、人员组织分工、校勘清史稿的方法和各项工作的总体进展情况,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批示:“同意”。《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校勘工作又开始了,后来的《二十史》陆续出版。1977、11年6月,《宋代校本史》出版,标志着《二十四史》全部编纂出版的最终完成。《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校对出版,突破了当时极端“左”思潮设置的文化禁锢,成为开封图书、整理重印古籍的开端。
《二十四史》全部问世,已经30年了。事实证明,《二十四史》和《清稿》完全取代了旧书,被公认为校勘最好的书——《国史规范书》,在学术界和文化界享有盛誉,成为代表新中国古籍校勘出版的标志性成果。自出版以来,《二十五史》的旧版本几乎全部被淘汰,中华书局编的《二十四史》和《清史稿》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最权威、最受欢迎的版本。谢玉杰等人指出,他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有三个特点:“一是新的校本版,书前有出版注释,对原书作者和内容结构作简要评述,说明校本版采用的版本和吸收了哪些学术成果,对阅读该书有指导意义;二是分词、标点和校对结果得到了准确处理;三是广泛吸收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套优秀的官方史书,也为专门的研究者提供了一部完善的引文书。”在残存的《访华-出版与书店》一书中,吉川评价其“绝对超越乾隆宫本,未来将成为研究者的标准版本”,“二十四史的校勘作为一项史无前例的学术事业,意义重大。”
同时,为方便使用,中华书局还专门组织人力编制了各种历史的人名索引或地名索引,包括张、的《二十四史后裔索引》1980和何的《清代手稿后裔索引》1996。为了普通家庭,为了避免卷帙浩繁的困难,1997推出了一系列精简版:《二十四史》20卷,《二十四史人名索引》2卷,《带名清史稿》4卷,附赠;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2000年出版了63卷简体字横版《二十四史》。从1980开始,与研究相关的刊物有《史记》、《史记》、《元史》等十几种,以后还会继续出版,共100种左右。随着“二十四史”修订工程的开展,近几年将推出新的配套项目——“二十四史修订研究丛书”,计划出版30种左右。在全部修订项目完成后,中华书局还将出版《二十四史》、《清史稿》的电子版和精编版。
作为一部家书,一部品牌书,一个基于《二十四史》及其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地位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整理团队,已经是一种权威而有效的宣传。中华书局对《二十四史》和《清史稿》进行的产品维护和多层次开发,不仅满足了读者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也使得以点为本的《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始终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受到读者的欢迎,畅销不衰。根据近五年的销售统计,年平均销量保持在6000套左右(其中《史记》累计印数超过50万套,《三国志》累计印数近35万套,其他历史累计印数在35万套至10万套以上),年销量约为654.38+05万元,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由于时间久远、政局影响、涉校人员变动等原因,校本《二十四史》的编纂出版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先天不足。多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撰写了一批校对研究的专著、质疑考证的文章和笔记,大量的考古发现和深入的学术研究也纠正了一些史书所述的史实。中华书局20多年来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了许多关于图书校对、校勘的意见和建议。为了对读者负责,促进学术进步,维护良好的图书品牌,进一步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考虑到能够从事这一繁重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专家学者数量日益减少,中华书局为了打捞老专家学者的工作能力,培养学术梯队,将《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修订工作提上日程并正式启动。通过全面系统的修订和整理,基本解决了校本源流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足。在原有基础上,形成风格统一、校勘全面、标点准确、阅读方便的全新升级版《二十四史》和《清史稿》,成为新世纪我国古籍校勘的新里程碑和新的标志性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