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墓葬中的随葬品有哪些?

不知道是什么级别的墓。有一篇关于清朝一个官员的墓的报道。请参考!

65438+2007年2月末,是去年冬天一个普通的日子。随着开矿的爆炸声和推土机的轰鸣声,我们看到我们的祖坟就在矿区的边缘。八步区仁义镇三联村渭河村罗姓村民坐不住了,急忙自己动手搬坟。随着锄头、铁锹等工具的落下,几个陶罐、几颗玛瑙、几颗佛珠等陪葬品进入了群众的视线。“宝宝”,人群中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这些姓罗的村民开始寻找他们祖先的“宝宝”...

经过反复考虑和斟酌,2008年上班第一天,渭河村几个姓罗的村民代表就把这些坛子交给了市博物馆的胡庆生馆长。经初步鉴定,村民赠送的随葬品包括两个清代石青青花瓷、两个药坛子形墓穴、三个官帽饰(其中一个是镀金的)、三个玛瑙帽饰、1道光时期墙砖。

村民送来的出土文物让胡庆生眼前一亮。这些出土文物是活生生的历史时间坐标和参照物。根据墓志上的时间,可以知道这些文物的大概时间,进而可以知道当时的墙砖是什么样的,当时的瓷器是什么质地的...我们可以在后面定义类似文物的年代,哑文物是当时社会一个侧面的真实写照。

随后,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跟随前来送文物的村民来到文物遗留地仁义镇三联村渭河村,以期有更大的发现。

据罗姓村民和墓志内容推测,墓主罗朝珍是清中叶渭河村的创建者,卒于清道光初年。在罗朝珍及其后继者的努力下,围河村成为了有别于客家围屋和普门庄园的另一种民居风格。从高处俯瞰全村,是一座微缩的城市,东西南北各有一个方门,街道像棋盘一样纵横交错。

令人惊讶的是,渭河村出现了一只石狗,是用来祭祀的。石狗狰狞不怒,生动美观,胸前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为我市首次发现。据了解,石狗崇拜还存在于广东雷州、潮州、广西上思等地(多在雷州),此前在我市从未发现。

据记载,雷州是古代南方蛮族的发祥地,“老瑶、通、侗、辽、黎”等少数民族杂居于此,其中瑶族以狗为“图腾”。在雷州人的心目中,石狗首先是崇拜图腾,然后成为吉祥的神灵。人们把这些形状各异的石狗放在村口、井边、房前屋后,希望石狗能为它们驱邪,保佑一方平安。石狗造型奇特,有具象的,有抽象的,有拟人的,有形神不一的,栩栩如生。究竟是仁义新都盆一带自古以来的习俗,还是后来从其他地方迁移过来的,值得仔细研究。

在村民发现的随葬品中,青花瓷、坟坛、帽顶饰、帽额饰、墙砖成为博物馆工作人员关注的重点。胡庆生主任告诉记者,这两件清代青花瓷胎没有上釉,外面的青花是钢笔画,用料是国产青花青花青花料,底部有一颗鸡心。青花瓷和壶形墓一起用在墓中,作为骑粟的容器,也就是死后的“粮库”。过去发现的清代的墙砖比较薄,打磨过,而这个墓发现的砖比较厚,没有打磨过的痕迹。究竟是人为造成的,还是清代不同时期的墙砖规格不同,值得进一步探讨。

我市首次发现三件官帽饰品(包括一件镀金的)和三件玛瑙帽饰品。丁字是当官的代名词。到了清代,官帽上戴着由铜、珊瑚和宝石制成的饰物,分别代表不同的官阶。人们俗称丁子,谁出了名,就说他有丁子。顶饰底座为金铜材质,上面刻有花纹。顶珠的颜色和材质根据官员的等级不同而不同。至于为什么一个墓会有三个帽顶和三个玛瑙帽额,至今还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