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的历史典故是什么?

周庄镇的旧称是贞丰里。从春秋到汉代,有“摇城”之说。相传吴王和汉越王都被封在这里。

西晋文学家张,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都曾在周庄居住。

据史料记载,北宋(1086)年间,周狄公郎信佛,将庄田200亩(13余顷)赠予全福寺作为寺产。老百姓感受到了它的善良,就把这块田命名为“周庄”。

1127年,金二香随宋高宗杜南迁至此,人口逐渐密集。

周庄在元代属于苏州常州县。

元朝中期,沈悠,传说中的江南富豪沈万三的父亲。

从湖州南浔到周庄以东的东寨村(元末又迁至银子浜),因商业而逐渐繁荣,使贞丰里繁华起来,形成了南北城以富安桥为中心的河两岸的旧集镇。

到了明代,该镇的轮廓扩大了,向西发展到后港街傅宏桥和钟石街普庆桥一带,并迁入后港街。

明代中期,属松江府华亭县。

清初归还常州郡,居民更为密集。扎西地区逐渐成为一排,商业中心从后港街转移到钟石街。

此时已演变为江南重镇,但仍称贞丰里。

直到康熙初年才正式更名为周庄镇。

清雍正三年(1725),周庄镇因元和郡而一分为二,约五分之四属于元和郡(今吴县市)。

五分之一属于吴江郡(今吴江市)。

乾隆二十六年(1761),江苏巡抚陈文恭将原来在吴县交趾镇的巡检司迁至周庄,辖胡成湖、黄天荡湖、独墅湖、阴山湖、白仙湖,几乎覆盖了半个县。

周庄从一个小集镇迅速发展成为商业重镇,与江南富豪沈万三的发迹密切相关。

沈万三利用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接柳河的白仙河(即东江)优势,出海通商。

周庄被改造成粮食、丝绸和各种手工艺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进了周庄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最突出的产品是丝绸,刺绣,竹制品,脚炉和酒。

近代,柳亚子、陈去病等南社创始人曾聚在一起饮酒吟诗。

1949年5月8日,周庄解放,属吴江甪直区。

1950年,镇西原本属于吴县的部分划归吴江,结束了两县分治的局面。

1952后,周庄镇归昆山县(今昆山市)管辖。

扩展数据:

周庄镇60%以上的房子还是明清建筑。只有0.47平方公里的古镇,有近百座古典民居,60多座砖雕门楼。周庄民居古风犹存,保留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

周庄的快船很奇怪。

比赛前,能工巧匠在船上搭起花棚,称为“花快”。

花棚分为棚、舱棚、棚,棚上挂着缎帘。

华丽的装饰,五彩缤纷

头棚上挂灯笼插彩旗。

小屋上挂着流苏。

坐在船舱里的锣鼓乐队上。

高高的棚子为划桨者提供了阴凉。

每艘船都配有艏柱、大桨和小桨,分别放在船体的左右两侧。

把跳板放在船外,伸出水面。

每艘船都配备了十五或六名强壮的划手。

穿着紧身衣服和绣花布凉鞋。

比赛一开始,船比船,村比村。龙虎跃的划手各司其职,跳出、拉伸、扶槽,配合默契。

腾空跃起,站在跳板上使劲。

跺脚斥责。

尽最大努力推拉船桨。

在杆弓处直立,点杆,指挥自如。

参赛快船在铿锵的锣鼓声中如箭在弦,争第一。

周庄人吃茶的历史悠久。他们历来有吃“奶奶茶”、“谈茶”、喝“开心茶”、“春茶”、“满月茶”的习俗。它们有各种各样的名字,在江南水乡被称为“茶道”。

周庄的“阿婆茶”在江南水乡是相当有名的。

徐翔去了周庄,没有吃阿婆茶,所以他没有真正去过周庄。在周庄,吃过阿婆茶的人都会尝到水乡古镇的味道。

在周庄,无论是在镇上还是在农村,经常可以看到男女老少围坐在一个座位上,喝着一杯杯绿茶、菜肴和茶点,边吃边有说有笑,被称为“老奶奶茶”。

周庄人吃老奶奶茶历史悠久。

如今,神宅大院里的人们依然珍藏着宋代精美花纹的青花瓷盖茶碗、精致玲珑的小把手、典雅古朴的茶壶、上釉的茶盘。

元朝时,陈去病的祖先从浙江迁到周庄,靠锤打炉灶和制作铜、锡茶壶为生。

如今,镇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修建的徽州茶板房,其中吴青峰开建于清初。

成义台是清乾隆年间建立的。

汇邦茶庄从产地采购原茶。为了迎合茶客的需求,进行了筛选、复烤、加香,色、色、香俱全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