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市场发展简史

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国际贸易广泛开展,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复杂。仅仅一次反映市场供求预期变化的远期合约交易价格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是需要一个能够连续反映潜在供求变化全过程的价格,使广大生产经营者能够及时调整商品生产,避免不利价格变化带来的价格风险,使整个社会生产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最初的期货交易起源于16世纪的日本大阪。日本的大米市场得到了发展。直到19世纪,还是日本独有,后来逐渐被全世界模仿。

65438-0848年,美国芝加哥82名商人发起成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以降低粮食交易风险,CBOT的成立标志着期货交易的正式开始。1865,CBOT推出标准化合同,实行保证金制度;1882,CBOT开始允许通过套期保值免除履约责任;1925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清算公司(BOTCC)成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所有交易都要进入清算公司进行结算。至此,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开始形成。

期货交易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基于现货远期合约交易的发展和商品生产者、交易者、加工者广泛的商业实践。从65438年到0833年,芝加哥已成为美国国内外贸易的中心。南北战争后,芝加哥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发展成为交通枢纽。到19世纪中叶,芝加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和加工中心。芝加哥有大量的农产品买卖,人们遵循古老的交易方式在街上面对面讨价还价。就这样,价格波动异常剧烈。到了收获季节,农民们都把粮食运到芝加哥,市场供大于求导致价格大幅下跌,往往让农民收不到运费。第二年春天,粮食匮乏,加工商和消费者很难买到粮食,价格飙升。实践提出了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防止价格暴涨暴跌,建立更多的储运设施的需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粮食产区经销商应运而生。当地的经销商设立企业,建造仓库,收购农民的粮食,在粮食的湿度达到规定的标准后出售。当地经销商通过现货远期合约收购农民的粮食,先储存起来,再分批上市。当地经销商的贸易实践中存在两个问题:他需要向银行贷款向农民购买粮食储存,并且在储存过程中他必须承担巨大的过冬粮食价格风险。价格波动可能使当地经销商无利可图,甚至无法收回成本。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先卖后买,以远期合约的形式联系芝加哥的交易商和加工商,转移价格风险,获得贷款。这样,现货远期合约交易就成了一种常见的交易方式。

然而,芝加哥的贸易商和加工商也面临着当地经销商面临的问题,因此他们只愿意在交割时以低于其预估远期价格的价格支付给当地经销商,以避免交割期间价格下跌的风险。因为芝加哥的贸易商和加工商的收购价太低,去芝加哥洽谈远期合同的当地经销商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寻找更大范围的买家,为自己的粮食争取一个好价钱。一些非粮商认为先买入远期合约有利可图,在临近交割日期时再卖出,从而获利。这样,远期合约购买量的逐渐增加,提高了地方经销商的收入,地方经销商支付给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3月3日,1848,第一家现代期货交易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成立。在成立之初,CBOT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期货交易所,只是一个集中进行现货交易和现货中长期合约转让的场所。

在期货交易的发展中,出现了两个革命性的变化,一是合约的标准化,二是结算系统的建立。1865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对合约进行标准化,推出了第一批标准期货合约。合同标准化包括合同中质量、数量、交货时间、交货地点和付款条件的标准化。标准化的期货合约反映了最常见的商业惯例,这使得市场参与者转让期货合约非常方便,同时使生产经营者能够通过套期保值解除履约责任,也使做市商能够方便地参与交易,大大提高了期货交易的市场流动性。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在规范合约的同时,还规定交易保证金按合约总价值的10%缴纳。

随着期货交易的发展,结算变得困难。起初,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采用的结算方式是环形结算方式,但这种结算方式复杂而困难。1891年,明尼阿波利斯谷物交易所率先成立了清算所,随后芝加哥证券交易所也成立了清算所。直到现代清算所的建立,才出现了真正的期货交易,期货市场才完全建立起来。因此,现代期货交易和现代期货市场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内在要求。

1848到70年代,期货市场的交易品种主要是商品期货,可以分为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代表的农产品期货。以铜、铝、锡、银为代表的金属期货,以原油、汽油、丙烷为代表的能源期货。

70年代,利率、股票和股指、外汇等金融期货相继推出,而美国长期国债期货期权合约于6月1982+10月1日在CBOT上市,为其他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交易开辟了新天地。

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

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期:方案研究和初步实施阶段(1988-1990)。

199010,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以现货交易为基础,引入期货交易机制,作为中国第一个商品期货市场。

第二时期:快速发展阶段(1990-1993)

到1993下半年,全国期货交易所超过50家,期货经纪机构近千家,期货市场出现盲目发展的迹象。

第三期:整改期(1993-1998)

6月,1993,11,国务院发布《关于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199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复了《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请示》,开始对期货交易所进行全面梳理。35个期货交易品种减少至12;兼职机构退出期货经纪代理行业,原有的294家期货经纪公司缩减至约180家。

1999年9月,一部法规、四部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为期货市场的规范发展构建了监管框架。这样,经过几年大的结构调整和规范,以《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四个管理办法为主要依据的期货市场规划框架基本建立,中国证监会、中国期货业协会、期货交易所三级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形成,期货市场主体行为逐步规范, 期货交易所的市场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不断增强,期货投资者日趋成熟和理性,整个市场的规范化程度大大提高。

在清理整顿过程中,我国期货市场交易量大幅下降,但从2000年开始,期货市场逐渐走出低谷。目前,上海期货交易所已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二的铜期货交易中心。2003年营业额达到111662900吨,10年增长了50多倍。2003年,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品种交易量达到2865438+88万吨,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大豆期货交易中心,仅次于美国的CBOT。

2004年6月365438+10月31日,国家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对期货市场的政策也从规范整顿转向稳步发展。证券公司、上市公司纷纷参股期货公司,使得期货行业获得了新的资金流入。大米、股指期货等新品种也将很快推出。期货市场作为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重要金融工具,在中国加入WTO、融入国际经济大家庭之际,将在中国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