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泰山闭关冥想都是以同样的方式结束的。
古人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所以大多数皇帝都去泰山打坐。
在古代,闭关禅的活动已经无从考证。《史记》记载“凡世之兴,必致禅之闭,趣之衰”。
禅定活动的实质是强调皇帝是天命,君主是天赐。《五经·依桐》说:“改姓称王,则得太平,封泰山,禅梁之父,天命以为君,使一群人生,告太平于天,报诸神之功。”因为要求太高,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资格修习禅定。
《史记·关禅本纪》记载了春秋时期管仲的关禅理论。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称雄后试图崇禅,但遭到管仲的强烈反对。管仲认为,在古代只有12人有资格修行禅定,如怀、伏羲、神农、、黄帝、颛顼、、尧、舜、禹、唐、。他们封庙的时候,要么是金灿灿的丰收,要么是凤凰来仪,要么是天下太平,各种吉兆不期而至。齐桓公知道他比不上这些人的成就,所以他不得不放弃幻想。
在唐代,李世民曾多次试图祭拜泰山,但每次都有大臣反对。贞观十五年(641),李世民正式发函拜禅,不料因彗星出现而被视为不吉利,最终作罢。
其实中国历史上的禅修活动屈指可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去泰山打坐,还专门刻石赞颂秦德。“皇帝即位,立明法,臣下修之。20年有6年,第一次加入这个世界,我不服气。亲游远方人,登泰山,游东极。从臣以为,原因,唯赞功德。治道,产宜,有法。”结果,秦暴虐,死了。
汉元元年(公元前110),汉武帝封泰山。据说他在中岳登嵩山时,山上有“万岁”之声。“问,不要说;问,不说。”汉武帝视此为吉祥,借机崇禅。汉武帝是一个才华横溢、大喜的人。他放荡不羁,自得其乐,浪费人民的钱财,与人民争利。晚年,他对自己作了一个特别的控诉:“自从我即位以来,我所做的一切已经让世界痛苦不堪,我不能后悔。”
东汉建武三十二年(56年),光武帝封泰山禅定。光武帝的统治是以无为而治,被称为“中兴”。当时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庄园众多,王生活艰难。“生有一生勤,死有一世忧。”年轻就流离失所,娶妻生子。"
庆四年(659),大臣许请禅,得到武则天的大力赞同,禅修队伍绵延数百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皇后参加闭幕式。次年,皇帝高宗患头风,不能处理国家大事,武则天代理国家大事,最终导致吴州即位。
开元十三年(726年),唐玄宗拜泰山,亲笔题写《祭泰山铬》一书。他宣称他的禅宗不同于历代的佛教。“秦患暴,汉录污,德不与天合,或辱之。”只有他在禅宗上取得了成功。从此唐玄宗疏于政事,偏爱奸臣,纵欲女色,纵欲享乐。755年,八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
北宋景德镇元年(1004),辽朝萧太后南下,到达定州。在寇准的逼迫下,宋真宗“亲征”。虽然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他还是主动签订了屈辱的同盟。汉奸王钦若指出“只有拜泰山,才能制伏天下,炫耀外国”。宋真宗于是自编自导了“天书从天而降”的闹剧,文武官员和两万多人连续五次联名上书,要求拜泰山。大中祥符元年(1008),举行禅修活动。宋真宗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提出皇帝退位的人。
明朝朱元璋取消了泰山封号。此后,明清两代将原来的禅修改为祭祀。至此,从秦始皇延续到宋代的闭关禅闹剧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