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隋唐大运河,洛阳有哪些遗址?
605年,杨迪开凿大运河,“派遣男女一百多万人到河南各县,打通季良,从西苑到黄河,从绵水到淮水”,全长1000多公里。第二年,开凿古汉沟,直抵通江都城。608年,杨迪沿洛阳东北开凿永济运河,连接沁河、淇水和渭河,航行到天津,然后同时沿永定河北上到卓君县。公元610年,杨迪继续开凿江南运河,使镇江至绍兴段可以通航。至此,全长2700公里的中国隋唐大运河全线贯通。
通济运河、汉沟、永济运河和江南河流
隋唐大运河连接了中国五大水系,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连接了洛阳、卓君(今属京)、汴州(今属开封)、嵩州(今属商丘)、滁州(今属淮安)、江都(今属扬州)、润州(今属镇江)、会稽(今属绍兴)。
隋唐大运河横跨地球10多个纬度,贯穿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横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八个省、直辖市。它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水利建设工程,世界上也有挖掘。
2014年6月22日,中国申报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名录。
洛阳不仅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丝绸之路和隋唐大运河的交汇点。洛阳作为隋唐大运河的核心区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底蕴丰厚。洛阳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的规划建设,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支撑,打造中华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激发中华优秀文化生机和活力,助力中华文明建设的一张金名片。有利于凸显隋唐大运河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沿河文化遗产集群的保护和利用,再现“千年运河”的历史风貌,延续中国历史文脉。有利于加强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显著改善生态环境,为文化带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文化建设协调推进的新模式。
在《洛阳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2011~2030)》中,确定洛阳有6处大运河遗产,规划总面积约95平方公里。
洛阳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示意图
一.六项遗产
洛阳大运河历史段是隋唐时期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开凿的阳曲运河。其航运功能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是东汉和隋唐时期的经济命脉,也是东汉和隋唐建立长安和洛阳的重要保障。考古调查结果表明,洛阳至偃师的洛河与隋唐时期的通济渠基本相同,全长约50公里。
大运河的水上遗存包括洛河洛阳段和洛阳南关码头遗址。运河附属遗迹包括甲仓遗址、会洛仓遗址、天津桥遗址三个遗产项目。与运河相关的遗产包括隋唐洛阳城遗址,包括丁丁门遗址、应天门遗址、唐明遗址和圆形建筑遗址。
二、四个展区
根据规划,我市大运河遗产将分为四个展区,即:
漯河展区1
洛河现状展示。洛河洛阳段起于市区牡丹桥,流经洛阳市、离娄乡、白马寺镇、偃师市翟镇镇、故县镇、华杉乡,在故县镇、华杉乡进入巩义市。
洛阳作为隋唐大运河的枢纽城市,拟依托漯河建设河南省三大主题博物馆之一的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考虑到地理位置,将通过图片、文字、多媒体、出土文物展示等综合手段,全面、深入地展示隋唐大运河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
2.包括嘉仓遗址展区
韩家仓是隋唐时期大运河沿岸的大型官仓之一。它是唐代使用的最大、最重要的官仓,是隋唐洛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隋朝,历经隋唐北宋三个朝代,至今已沿用500余年。它位于隋唐洛阳城的外满洲隅,也就是今天洛阳老城的西北侧。
韩家仓遗址
韩家仓遗址是大运河遗产展示的重点和难点。韩家仓考古遗址公园——以保护、展示、休闲、生态为主体的考古遗址公园。
韩家仓遗址
3.汇洛仓遗址展区
汇洛仓也是隋唐大运河沿线的大型官仓之一。建于隋朝,隋末农民战争所毁,使用时间较短。罗惠仓库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东北约3.5公里处,即洛阳市北郊邙山南麓的麻坡村和小李村。据文献记载,其“苍城周会礼,穿三百坑”规模甚大。
回罗仓遗址
回罗仓遗址也是大运河遗址展示的重点,与韩家仓遗址类似。不同的是,汇洛仓有条件选择切片集中、保存较好的典型仓进行群展,并建设仓保展厅。
4.隋唐洛阳城遗址展区
展区主要包括隋唐洛阳城遗址中轴线,包括丁丁门遗址、天津桥遗址、应天门遗址、唐明遗址和圆形建筑遗址。其中,丁丁门遗址保护展览馆已经建成。
丁琪媛门遗址
根据规划,将建设天津桥址水保展览馆。对天津桥址的保护,将采用水下钢筋混凝土沉箱将墩址与河流隔离,防止其受到河流侵蚀破坏,并结合人行桥修建水资源保护展览馆进行保护。本工程既满足文物保护要求,又满足洛河防洪要求。此外,应天门遗址保护陈列馆、唐明和环形建筑遗址保护陈列馆仍在建设中。
唐明和圆形建筑遗址
目前,洛阳正在大力建设“博物馆之都”,二里头遗址博物馆、隋唐大运河遗址博物馆等一大批重点文化项目相继规划实施。相信随着隋唐大运河遗址博物馆的项目规划和实施,隋唐人类辉煌伟大的工程将以各种方式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