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是小说还是历史?

历史上有三国,但同时也有小说的艺术形式。

三国(220-280)是连接东汉和西晋的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形。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2年,刘备输掉夷陵之战,孙权拿下大部分荆州。

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协助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团聚。229年,东晋建都建业,国号“吴”,史称。至此,三国正式建立。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诸葛亮和蜀汉的姜维多次带兵北伐曹魏,但始终没有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逐渐被司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了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逝,他的儿子司马燕抛弃了魏元帝自立。开国名“金”,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从而结束了三国时期,进入金朝。

《三国演义》的资料片素材的伏笔随处可见,但有些是意料之外的。如果你不仔细咀嚼它们,你将尝不出它们的味道。

第七十一回“山对面黄忠义,汉水赵云寡不敌众”,讲的是汉中最后一战。曹操兵败顾颉界,三军丧魂。此役之后,刘备被正式封为汉中王。曹操的败退是有伏笔的,就是把晚上的口令定为“鸡肋”。是杨修发现了这一点。结果,杨修被曹操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斩首。

但是杨修究竟为什么被杀呢?《三国演义》写到这里是为杨修的聪明铺路。从当时杨修猜测蔡邕诗在曹娥碑后的隐情,到擅自给曹操一盒塞北糕点,甚至写到杨修暗中干预废太子,似乎酿成了杀身之祸。

事实上,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他的聪明失败了。“鸡肋”就是杨修,而杨修所说的“鸡肋吃了没肉,但丢弃了有味道”就是一个自我写照,但他聪明如鸡肋,无法自拔。曹怎能容忍身边有这样的谋士?

《三国志·魏徵·梁武帝》裴松之引《九洲春秋》:“弃君鸡肋,甚可惜,食之不可得也。与汉中相比,可知大王欲还之。”可见《三国演义》是根据历史写的。但作者却编了这么精彩的一章,让“鸡肋”成了一个典故。

百度百科-三国

人民网-三国演义:各种方案处处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