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赛的历史意义。

清朝的腐朽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暴行,让孙中山产生了反清革命的念头。甲午战争后,孙中山看到腐败的清王朝已无希望,毅然走上革命道路。1894 165438+10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从65438年到0905年,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同盟会,以“驱逐鞑靼人,恢复中国,建立中华民国,平均地权”为政纲。在《人民日报》的刊行中,孙中山将其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核心。

民族主义就是“驱逐鞑靼人,恢复中国”,“还我主权于我政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抗满清贵族的压迫,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但不是种族报复;第二,中国各民族权利平等,实现“五族和谐”;第三,改变中国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局面,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孙中山看到当时中国的社会危机是“外国逼的”,解决民族压迫问题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的统治。推翻清朝既可以在国外打击帝国主义列强,又可以在国内实现各民族平等。因此,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它在动员人民反抗清政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民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其基本内容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人民民主权利。孙中山认为,封建专制是“平等自由的公民力所不及的”,只有“民主宪政”才是“最合适”的政治制度。因此,在中国推行民主政治迫在眉睫。他论证了民权与民族主义的关系,说民族主义是要扫除“现在的坏政治”;民主是彻底探索“那种坏政治的根源”,这两个学说是一个完整体系的两个内容;这两次革命是一个行动的两个方面。孙中山先生根据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理论,结合中国的时代特点和国情,首次提出了中国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督分立的宪政方案。“五权分立”还包括人民的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其基本精神是直接民权,其中选举权和创制权体现人民主权,罢免权和公民复决权是人民保留期间的收回权。五权分立、直接民权的思想,体现了孙中山对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批判精神,闪耀着革命民主的光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迫切的问题,即夺取和建立政权。但对于如何消除“恶政之根”,孙中山未能给出满意的答案。

民生是三民主义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地权平等;二是控制资本。辛亥革命时期民生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孙中山看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被少数人垄断,贫富差距悬殊。为了避免将来发生二次革命,他提出了均地权的思想,“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要一战而成”。平均土地所有权的具体方法是“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地价仍归原所有者所有,革命后社会改善进步所增加的价格归国家所有,由人民享有。”列宁评价孙中山的主张是“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着战斗的和真诚的民主”,“是真正伟大的人的真正伟大的思想”。列宁还指出,孙中山的主张“首先是同社会主义幻想和防止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即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相结合,其次是同宣传和实行激进的土地改革的计划相结合”。列宁认为这是小资产阶级的幻想。但列宁也指出,孙中山的政治纲领和土地纲领具有“革命民主的内核”,因为它们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的反封建纲领。资产阶级占有国有土地不是社会主义,只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一句话,民生的本质是涂着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的国家资本主义。

三民主义也有严重的缺陷。比如民族主义还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希望帝国主义能赞助中国革命;民权没有提出动员民众的具体措施,这是对封建势力的极大妥协;民生反对农民“把富人的田占为己有”,等等。但三民主义是当时亚洲最完整的具有民主意识形态的革命理论。它的本质是进步的和革命的。它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