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导(南宋著名的史学家、目录学家)的藏书比较完整,资料详实。

李导(1115-1184),字仁夫,字真,名曛烟。梅州(今四川省眉山市单玲县)单玲人。南宋正史、著名历史学家、目录学家和诗人,后为唐太宗王草的第十四子李傕。

绍兴八年(1138),李导在杜甫成为华阳郡主簿,但未上任,在单玲龙陵山读书。绍兴十二年(1142)秋,李导上任。后来,他担任了州、县和朝廷的官员,宋孝宗是一名官员发起国家历史。李导以荣誉和学识著称,善于吏治,关心百姓,但一直没有大用。于十一年(1184)在傅为官,学士,不久后去世。70岁时,他被追授光禄博士“文健”。厌倦了给太师和文国公。

李导读经典,著述甚丰。《燕洵文集》、《四朝通史》、《春秋学》等著作50余种,大部分已失传。现存长编《资治通鉴》520卷,《六朝倭寇得失镜》10卷,《训诂五音散文》10卷,全部编入清代《四库全书》。原诗集50卷已失传,其诗载于《两宋名士小集》和《全宋诗》。

基本介绍真实姓名:李导别名:李字号:字仁,字真。

号曛烟时间:南宋民族:宋人(汉族)出生地:梅州单玲出生日期:1115去世日期:1184主要作品:续资治通鉴长版,六朝对敌得失简论。于理之,官职:傅学士头衔:郡创建人→温国公(谥号):→太史公。:文健人物简介,主要成就,个人作品,人物评价,轶事,亲戚,家世,老婆,孩子,史书记载,后人遗物,年仅一冠,未报愤仇,反正写了十四篇。绍兴八年(1138),李导进士,调任华阳郡。然后调雅周升官。八年干道(1172),来到泸州。在那个时代,王(王安石)之学盛行,而却是唯一一个以学古为己任的人。有宋代的典故,特别是对它们的研究。他临摹了司马光的《子同治鉴》,写了一长串《子同治鉴》。厌倦了在官方礼仪部门做侍郎,他进入戈文大学攻读学士学位,推广保护神灵的理念,与同修一起讲学和研究国史。李导推荐了尤茂、刘庆之等十人作为史家。惜春十一年春(1184),李导病退,宋孝宗劝他不要,并多次询问他的病情。于传达了孝宗对此事的意愿。李涛说:“朝臣都是怀念朝廷的,他们没有老弱病残。他们怎么忍心要求退休?”于是他向询问时事,并鼓励他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李导还听说四川恳求减免酒税,亲自写了杂字鼓励孝顺。同年,孝宗允许他以学士学位在傅为官。不久,李导去世,享年70岁,追赠光禄博士一座“文健”。遗言:“我七十岁了,我不想死。我讨厌为我的国家服务。”厌倦了给太师和文国公。李导一生的主要成就是他写了大量的作品,《续资治通鉴长版》是他的代表作。这本书的正式写作时间应该是绍兴二十四年(1154),当时李导四十岁。他在枝城府双流县时,公务之外,“翻史书,集国、朝事实。据说司马光编史,从15卷《关白公卿表》开始,后来就相当失传了。它是关于寻找官方历史和记录,收集收藏品和野史,扩大类别,从剑龙开始,到靖康结束,并结合新旧官方系统到142卷。它的再版率只有七分之一,龙变的书的封面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其实这本书早就应该编好了。惜春九年(1182),他说为了写这本书,“一网打尽四十年。”基于此,李导在龙河山读书后不久。从隆兴元年(1163)到惜春四年(1177),李导写了四本书。隆兴元年(1163),李导在容止府就职,进入太祖朝。从宋太祖剑龙元年(960)到开宝九年(976),17年17本。当时李导四十九岁。大道四年(1168),入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代,完成,共108卷,写成175卷,目录。从《金》中可以看出,该书的编纂方法与司马光的《资同治鉴》相似。这一年,李导五十四岁。惜春元年(1174),李导60岁,入《宗申朝长版》,历时四年(1067)至三年(1100),共417卷。惜春三年(1176),咸宗卓李导被任命为秘书监,有权共同研究国家的历史,并共同记录和编纂。朝廷打算为历史事件向李导支付报酬。惜春四年(1177),龙变被编为惠宗、钦宗,孝宗称赞他为“清白的司马光”。北宋“一祖八宗”到此结束。但是,李导还在不断地修改和编辑。修订完成于惜春第七年(1180),惜春第十年(1183),文学通考和经考被认为是惜春第九年(1182)。《中国通史》白寿彝认为,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书,按照孝宗的要求,有4400多项增删,绝不可能在一两年内完成。应修改为惜春第七年(1180),惜春第九年(165438)。重编的《长编》共980卷,记载了北宋168年的历史事件,还有《修撰史目》10卷,《姚剧》68卷,《穆宗》5卷。共1063卷。广泛收集各种记载、国史、会议、野史、家旅、墓志铭、游记等相关资料。其中有考证,有详细的引自他书,保存了大量史料。李导撰写长篇《资治通鉴》的初衷是为了梳理北宋九朝的历史事件。他说:“我尽力研究历史,我特别渴望欣赏这个朝代的故事。我每次都很讨厌士大夫们在信里宣扬的东西,不考实录和正史,不敢相信。比如、开宝的禅教,涪陵、琦琦、魏之死,景德镇、之誓,萧、之乱,贾佑之立,和平之复辟,宁之续,元佑旧图,这是最大的大事,家里人自会说。可以看出,李导最初对文献编纂和考证的兴趣,是在编纂历史的过程中。《续资治通鉴长版》的选材是“宁可失于繁,不可失于漏”。编译过程也是按照长编译法进行的。第一,以年月为聚类,聚类已经建立,是一个细长的编制。李导对史料的考证也是按照司马光的考证方法,所以人们评论李的书是“仿司马氏通鉴,而从之”(《李信传》)。”总的来说,它们都是热烈而古老的规则”(《陈在》)。李导在形式上继承了司马光的史学,但与司马光的造史旨趣略有不同。司马光是“一部关于国家兴亡、民生善恶的书。"李导说,他写《续养老镜长编》,是因为"社会上所有的人都会说,假的假的都要批判,使汉奸不能乘隙混淆真相,祖先的丰功伟绩也要明朗化"(《续养老镜长编》)。所以,李导认为他的书不能称之为“持续资本管理的一面镜子”,只能称之为“持续资本管理的长篇版”。而李导花了四十年的时间写了近千卷的当代史,是研究宋史的重要著作。”《龙变》简洁而有条理。虽然没有“米切尔·岳”这种说法,但叙述中有判断。材料的增删表明了它的意图。李导一生著述颇丰,著有《燕洵文集》、《四朝通史》五十卷、《唐丞相传》一卷、《江左坊镇年表》六卷、《晋司马氏本支》、《齐梁本支》、《王表》、《五代三公年表》等。现存长编《资治通鉴》520卷,《六朝倭寇得失镜》10卷,《训诂五音散文》10卷,全部编入清代《四库全书》。初版《资治通鉴》是一部鲜活的传记。由于原著的复杂性,很难刻出来,通俗的书也是摘抄,细节不一。明代对《永乐大典》进行了修订,收录了长版《资治通鉴》的大部分内容。清朝开设《四Ku馆》,从《永乐大典》中编选此书,确定为520卷。虽然没有还原原著的全貌,但主要内容已经收录。中华书局编纂的《龙编资治通鉴》一书共有34卷(520卷,目录)。原《诗集》50卷已佚,收录于《李诗集》、《两宋名士集》、《全宋》等书。对的人物评价:①陶是爱我的,也曾多次诽谤我。(引自《宋史》)②卿对我忠心耿耿,在我老的时候照顾我,所以有此声。张世:李仁福就像霜、松、雪。没有爱好,没有女仆,没有生育能力。生与死之间。叶适:这本书是在李续《资治通鉴》、《春秋》之后写成的。.....且公证必改,乘年之存,断于当朝,一切志、官志、公文皆正;但有家录和野录,互相参赛。他们根本不逃,恶的是心,随卷更自然。孔子之所以要在合适的时候取《春秋》,是因为他近,他的书也有。今天,延续的镜像是唯一的。所以我说《春秋》之后,有此书,信集。虽然,我最后不敢自己写书,但我把它写得尽可能详细,简单到复杂,只为后人。马廷銮:李编本朝长本,进于绍兴、龙兴、干道、惜春,清理过去四十年。这是一本有168年历史的龙变的书,它是用40年写成的。(文献通考)脱脱:高孝之年,李导耻于读王安石之书,而拾得不全之礼,耻于有事。龙变的作品被称为历史天才,但它被捡起来了,或者从野史中消失了。《春秋》传疑传信的方法一下子失传了。全(宋史):王先生就是一个大人物,有主见。写作初期,秦桧是道路;当你死的时候,你首先在朝鲜闻到它。既然是从属,那么每一个正色都是基于国家的理论。赵毅:考古学的研究在南宋是最好的。如郑樵、李导、王应麟、马贵、马端临等。(《二十二史注》)纪昀等:陶博的书很多,尤其是关于他的心和故事。.....其(《续资治通鉴长版》)更是翔实佐证,对学过历史的人来说也是考证之林。据史书记载,李导在收集材料时,“做了十个木厨,每个木厨做了二十个抽屉,每个抽屉都有甲子标记。“这一年所发生的一切,如果你听到了什么,就会被放回这个盒子里,然后是月和日,而且会很有条理。因为体量秩巨大,前后会做四次。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四子,世祖李明,被封为王草。武则天一上台,就被封为零陵郡王,流放到贵州,然后被迫自杀。在,他称之为“贡”。李明的第五个儿子李习安是右将军吴为的官员。后来,他被吴为陷害,流放到剑南,定居在梅州单玲县。第六祖李煜受命于长江。曾祖父李悝。祖父苏俪,追授冯至博士。父母和父亲:李忠,朝廷侍奉大夫的官员,知贤井的监工,给冯谖大夫的礼物。母亲:石,冯硕仁。他的妻子杨,冯硕仁,把它给了杨的孙女,朝三的医生,后来命名为夫人。李导有七个儿子:长子李茜,早逝。次子:董力,冯一郎的官员,掌管成都府玉局。第三子:李,曾散郎,右送忠州。四儿子:李殊,曾成毅郎。伍子:李严也早逝。六子:李泌(李泌之作),字,名石林,名燕湖居士。他先后担任政务学士和政务厅长官,死时为“文怡”。小儿子:李坤,本名纪昀,初名纪勇,名曰翟,曾是丞相堂学士,名曰“文肃”。李导有六个女儿:长女李俊,嫁给了赵三郎和周治国·曹治中。二女儿:李渊,嫁给大夫朝凤,人称重庆府的史祖卿。三个女儿:李坦,嫁给文和任府,教授杭州国学。四个女儿:李典,嫁给薛春英。五女:曾黎,嫁给程贻郎,任云安使、知府(一为坤)。* * *:李侃,嫁给了赵三博士,和卢提到了一些监狱的业务范子庚。《史记·宋史》卷三八八《传》第一百四十七号,《宋元公案》卷八《素水研究》。李导墓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单玲县羊场镇九龙山丞相湾。据《中国地方志集成·单玲县志》记载,“宋简之墓位于县城北部龙虎山脚下。墓前有库二、四、文兽八,今犹存。”李导墓书店寻雅书店位于四川眉山市单玲县龙虎山半山腰,由李导创办。清代改称“训雅书院”,是四川三大书院之一。如今,它已不复存在,只在顾龙半山腰的一块巨石上,刻着“寻雅书屋”四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