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城的石碑有什么历史意义?
中国茶城网讯小庙里一块不起眼的石碑,见证了安溪铁观音茶200多年的种植历史。近日,泉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安溪县剑斗镇发现了这块石碑,揭示了一段不寻常的种茶生活经历。
在当地山上一座供奉清水祖师的寺庙左侧,普查队发现了一块保存完好的石碑,高2.3米,宽1.1米,厚0.45米,石碑上的刻字有些模糊。泉州博物馆馆长吴艺娟在对碑文进行鉴定、临摹和拍照后表示,该石碑的碑文透露其建于乾隆五年,即公元1740年,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
碑文的大致内容是,该庙因战乱而废弃。康熙戊戌年(1718),一位禅师从永春来到这里重修寺庙。碑文“租茶竹重修岩”中说,禅师在此种茶竹,卖了钱后修寺。
在石碑左半部六行三百余字的碑文中,透露出该寺有近3公顷田地,包括茶园。据安溪县志记载,铁观音是清朝雍正三年左右安溪人发明的。那么这个铭文中提到的茶的年代和这个记载接近,又说明了什么呢?
对此,吴艺娟认为这块石碑是安溪县茶叶种植史上有明确日期的实物资料。这块石碑的发现还有两个重要意义。首先,它是清水祖师、马史真仙等民间信仰传播的见证。其次,它清晰地记录了清代康干盛世时期闽南特别是安溪县的物价、地价、地租等数据,是最真实的社会经济史资料,有助于文史专家全面研究当时的闽南社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