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属于哪个省

所属: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

周宁,即周宁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山区,东临福安,西接政和,北接寿宁,东南与宁德,西南与平南隔河相望,总土地面积1.046平方公里。小(古镇)普(市)公路穿县而过,是闽东通往闽北的咽喉。周宁县过去叫“周墩”。

周宁位于九峰山脉东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该地区有起伏的山峰,陡峭的山脉和深谷,以及错综复杂的山谷。最高峰龙岗头海拔1.506米,最低街亭海拔65米,1000米以上山峰282座。县城海拔880米,居全省第一。全国干流18条,最大的龙亭溪长56公里。有三种地貌类型: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山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1%,是用材林和单季稻、牧、茶产区。低山,占26.7%,是水源涵养林和粮茶区;丘陵地占12.3%,是双季稻和主要经济作物区。

国内资源丰富。溪流纵横,水系发达,自然落差大,水能资源可开发利用37万千瓦以上。周宁历史上开采提炼银、铁,现已探明矿藏16处,有明矾、高岭土、稀土、珍珠岩等,储量丰富,富有开采价值。周宁属于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冬长夏短,雨量充沛,无霜期207天,海拔差异大,气候立体明显。年平均气温14.6 ~ 19℃,年平均降雨量1693mm。县城没有酷暑,盛夏日平均气温只有24℃,气候凉爽宜人,被誉为“天然空调城”。离县城不远,风格各异的旅游景点有气势磅礴的九龙瀑布群,被列为福建省首批十景之一,是“福建第一奇瀑”。人鱼同乐的鲤鱼溪,味道独特;滴水岩的天然洞穴和洞前的人工湖相映成趣。周宁原属宁德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设立周墩特区,为直隶福建省省会。34年8月,周宁县成立。县城所在的狮城,位于县城中部东方河畔,距省会福州238公里,是县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8年,全县辖1个镇、8个乡、140个行政村,总人口156498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2.3%。境内汉族占99%,少数民族以畲族为主。

周宁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20世纪30年代以来,周宁人民先后参加了中国* * *产党闽东特委领导人叶飞、阮英平、范文满、左、詹领导的革命斗争,开辟了闽东革命根据地。1933年春,春池坂村苏维埃政府成立。1934 10 10月下旬,叶飞率领中国闽东红军独立师攻克仙村后,闽东红军独立师、闽东工农游击队第十一支队在周墩市千余名革命群众的配合下,解放了周墩市,建立了周墩苏维埃政府。1935年3月,全国首家农村支行在溪底成立。4月,* * *周墩县委成立。8月,* * *周敦中央县委成立。从此,人民革命斗争的风暴席卷了周宁全境。抗日战争爆发后,县内有151地方武装指挥员和部分革命团体成员,后闽东特委迁至周宁横坑,继续领导闽东人民坚持革命斗争。解放战争期间,周宁人民不畏强暴,坚持斗争。1948年3月,闽浙赣省委城市工作部宁德工作委员会在冼村成立。1949年2月,周宁工委成立。6月,闽浙赣游击队第五支队和闽浙赣游击队第四支队改编为闽东人民游击队,敦促县长黄易于6月28日领导起义,周宁县和平解放。周宁人民赢得了“革命斗争无止境,红旗不倒”的赞誉。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周宁人民英勇奋战,为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凌福顺、张华山等1800多名周宁优秀儿女,为中华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民国时期,周宁贫穷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庄稼一年只收一次,“年年耕,年年播,亩产150(斤)”,灾害连年不断。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劳作,却吃不饱,穿不上御寒的衣服。境内只有炼铁、铸壶、陶瓷、茶叶等手工业作坊和零散的个体手工业。历史上商业贸易不发达,乡(镇)村只有270多家小店,经济萧条。成千上万的人常年背井离乡,靠铸锅、烧炭、伐木为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周宁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有过错误和挫折。1949年6月28日至1953年3月,全县开展减租反霸反匪,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巩固了新民政权,稳定了社会秩序,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实施期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迅速发展,工农业总产值(按不变价格计算1980,下同)平均增长168。从65438到0957,农业总产值比1949增长了1.44倍,工业增长了4.95倍。从1958到1962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期间,由于浮夸,“* * *风”和盲目指挥的影响,生产连年下降,工农业总产值年均下降7.68%。1961年,粮食总产量比1957年减少9892吨,减幅40.1%。1963-1965经济调整时期,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07%,直到1966,工农业生产才恢复到接近1957的水平。从1966到1975的“三五”、“四五”期间,是“文化大革命”,广大干部群众努力排除“左”的干扰,艰苦奋斗,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22%。1976至1980“五五”期间,“文化大革命”结束,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得到纠正。全县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年均增长9。六五和七五1981 ~ 1988的前三年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经济;工业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租赁责任制,增强企业活力。县人民政府在上海、广州、厦门等开放城市设立经商、办企业的“窗口”,促进对内引进,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53%。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78增长11.3倍,县财政收入比1980增长1.26倍,社会总产值比增长1.26倍。国民经济逐步从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周宁一直以农业为主,交通拥堵长期阻碍经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逐年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交通、水电、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1975,实现全县社(乡)通公路;1982年,装机容量1000千瓦的龙溪水电站建成投产;1988实现了市话自动化、长途电话和农村电话半自动化,为山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全面推广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产量持续增加。198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是1949年的3.9倍,单产由1949年的82公斤提高到301公斤;农业生产由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发展,初步建成了林、茶、果、牧四大商品基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5.5%,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茶叶是周宁的商品,以质优、味醇、清香、耐泡著称。地产黄花菜品质优良,被省供销社称为“周宁花”。牲畜、魔芋、马铃薯、水果、淡水鱼产量翻了一番。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2020年7月,商务部公布了2020年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名单,周宁县入选。

2020年2月13日,周宁县被确定为2019年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2065 438+07 21 2月,周宁县被列入2016年度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