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的历史

1.东北的历史,自有文字以来,在古籍中就作为一个地区被记载。《尚书·龚宇》最早在古籍中记载东北,并将古代中国划分为“九州”,其中“冀州”已覆盖辽宁西部。

其中冀州东北为幽州,即辽宁省北镇以西的地区简称辽西。青州东北分为颍州,也就是今天北镇以东的地区叫辽东。

东胡是中国东北一个重要的古老民族。从商代初期到西汉,东湖存在了约1300年。最早见于《山海经》,东胡在大泽(呼伦湖)之东,夷人在东胡。

东胡是以戎族为主体发展起来的,发展为山戎、东胡、鲜卑、乌罗侯、石韦、契丹、蒙古。

元末,元顺帝(慧远宗)回归东北祖地:东北的岭北省东部和辽阳省是元朝的大本营;

1470年,其后裔大燕可汗在东北察哈尔重新建立北元中心。元朝建立辽阳省和岭北省,管辖整个东北。

清末,边境危机愈演愈烈,清朝被迫开放边境禁令,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从1861到1880,吉林围场、阿列丘卡围场、大凌河牧场等官旗地相继开放。

1882(光绪八年)先在吉林垦荒,成立珲春垦荒总局,后在黑龙江开辟垦荒。并于1907年,清廷废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在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设总督,在东北三省设总督。

扩展数据:

古代东北是女真族,现代是清朝。对于* * *,东北三省的历史比较短。但是到了近代,出现了很多名人,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尤其是清朝康熙盛世,中国是四通八达的。

代表人物: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多尔衮、康熙、乾隆、雍正、柳永、和珅、张、张学良、曹雪芹、、、赵尚志、吴克仁等。

那朱

纳兰明珠(1635-1708),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朝重臣。历任内务府都督、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御史顾问、五营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纳兰明珠在康熙建议退出三藩,* * *抗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康熙二十七年(1688),因任人唯亲之罪被罢黜,虽然复职,但不再重用。死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

百度百科-东北

2.高句丽的历史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或许可以用“忤逆不频繁”四个字来形容。事实上,高句丽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打开地图,高句丽在建国之初只占据浑江、鸭绿江中游的一小块土地,四面受敌:西有辽东、宣土两郡,南有乐浪、岱房两郡,北有扶余,东有卧居。因此,除了吞并和打击周边小国扶余、倭居之外,对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战时和战时的态度,但中心是围绕着对上述四郡的侵占和吞并。中原王朝一旦强大,就采取臣服的态度进贡;一旦中原有事或国家分裂,就会乘机侵掠,以渔翁之利。虽然几经周折,几度差点被中原或地方朝廷征伐,但在五世纪初,它完全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上述四郡相继入其囊中,傅煜等人相继征服,西达辽河,东、北无强敌,东南与百济、新罗接壤。后来鉴于北魏的繁荣,在中原不太可能有进步。427年,长寿王从丸口迁都平壤,致力于朝鲜半岛南部的开发,重点是百济和新罗。对中国来说,辽河是界,处于守势。当中国重新统一后,高句丽以她的顽强打败了杨迪的军队。后来与唐朝断断续续打了20多年,最后在内部分裂、外部强敌的形势下灭亡。

1,高句丽和东汉:别打了。

2.高句丽与公孙氏家族:外向与近攻。

3.高句丽与曹魏:乌秋东征。

4.高句丽和颜倩:一千人死亡。

5.高句丽与后燕:抢辽东

6.高句丽与南北朝:朝贡不断。

7.高句丽与隋朝:炀帝的三个标志

8.高句丽和唐朝:最终的灭亡

以上1-8为题。全文太长,发不出去。有兴趣可以直接问我。

3.东北三省的历史东北三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自古以来一般称之为“东北”,到了明朝就俗了。

被称为“关东”,清朝时期也被称为东北三省。实际上,在1907设立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之前,虽然隶属将军管辖,但“东三省”在清朝就已经是这一地区的总称了。如《清帝高宗实录》中记载:“东三省副总司令案,已确定。论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地,由于风俗简单,地方清静,这是基于三省的旗员都放在这里,也就是副总司令、城守,有的人干脆就放在这里……”如嘉庆在《清惠殿》中明确指出:“留盛京为东三省,北有吉林,北有黑龙江。”嘉庆年间,西青撰写《黑龙江外集》一书,书中也说:“黑龙江今为东三省之一。”可见,在清初,甚至在建省之前,东北就被称为“东北三省”。到清末,“东三省”一词更为常见,如1885年曹廷杰撰写的《东三省地图》、1902年的《中俄东三省交付条约》、1905年的《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务条约》。

1907年东北改制,清廷正式将原属将军管辖的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设为行省,并在各省任命巡抚,安插东北三省巡抚一员。至此,东北三省成为正式名称,也称东三省。虽然后来说有东北四省、东北九省、东北四省,但以“东北三省”或“东北三省”最为流行,直到今天仍在民间流行。契丹、女真、汉族、蒙古族等中国同胞自古以来就生活在这里,民族团结和睦。

东北三省是中国面向东北亚的窗口,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在资源、市场、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等方面各有所长。华北是东北腹地,有北京、天津等大都市。我国原来的东北三省是: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包括内蒙古蒙东地区的锡林郭勒盟、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盟。

舜帝(约公元前2277年-公元前265438年+公元前078年)将中国分为十二州,庐山被命名为东北幽州的镇山,即北镇。

公元前11世纪,姬子在辽西建立了姬子(箕子朝鲜)侯爵,并册封纣王。周代古籍中“苏神吴蓓土野”的明确记载表明了中原与东北的关系,即东北是周朝的北方土壤。

公元前300年,燕开秦至东湖,开拓辽东。

前226年,秦大将王翦攻克燕都蓟,太子Xi和太子丹逃往辽东,秦大将李信追太子丹至燕水,故名太子河。

222年,王俭之子王贲率军攻打辽东,攻占燕国,燕国灭亡。秦在东北建立辽西郡和辽东郡。

公元前2世纪,扶余建立。

公元前37年,高句丽在西汉宣土县高句丽郡建立。

公元337年,慕容慕被封为燕王,建在龙城(今潮阳市),史称颜倩。

668年,唐朝灭了高句丽,统一了整个东北。

公元698年,满族始祖宿墨的首领大容若建立了渤海王国。

713年,渤海国被唐朝册封。

926年,辽灭渤海,统一整个东北。

1287年,元朝设立辽阳为中书省,管辖整个东北。

1371年,明朝在辽东设驻军(后改为辽东都督)。

1409年,明朝在今俄国设立了努尔戆徒(以下简称努尔戆徒)的都指挥使部。

1616、后金(后改清)政权建立。

天聪九年(1635),十月十三日,皇太极发布命令,更改满人名称。(满洲是民族,不是地名!)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中国。

1689年,清朝击退了俄国的侵略,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1858,中俄爱和条约,沙俄占领黑龙江以北的领土。

1860,中俄北京条约,沙俄占领乌苏里江以东领土。

1894,中日甲午战争开始。

1906,“满铁”成立。

1928,皇姑屯事件,张遇刺身亡。

1928年,东北改旗易帜,张学良名义上向南京国民投降。

1931年,柳条湖事件。九一八事变发生了。

1932年,伪满洲国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黑粉登场。把长春改成“新北京”。

1934年,溥仪即位为满洲国皇帝。

1945年,苏军进入中国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日本投降,伪满洲国灭亡,东北光复。伪满洲国“皇宫”所在地被命名为光复路。国民党和共产党同时进入东北。

1946,四平保卫战

1948,辽沈战役,东北三省彻底解放。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4-1957,北方工业基地形成。

4.有人知道辽宁的历史越详细越好吗?谢谢,简称辽宁省。民国十八年(1929年),奉天改称辽字省,寓意辽河之水永保太平。辽宁省现在的建制,是1954年6月根据中央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由辽东省和辽西省合并,于同年8月建立的。

辽宁历史悠久。根据营口金牛山、本溪庙后山等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证明我们的祖先在原始社会早期就在辽宁繁衍生息。沈阳新乐文化遗址的发现,反映出辽宁早在六七万年前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据文献记载,最早在此居住的是华夏、苏申、东胡,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

斩周,使人去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郡县行政区划的设置。燕开辟辽河流域,即设辽东、辽西两县,修筑通往辽东的长城。这时出现了一座类似襄平(今辽阳)的古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全面设郡。辽宁继承辽东、辽西两县。从西汉设立幽州刺史,一直到三国,辽宁都属于幽州。西汉建立了辽东、辽西、右北平三县所辖的29个县市。东汉时属宣土郡、昌黎郡,辽东郡增为诸侯国。三国(魏)时,撤销辽东郡,仍设宣土郡、昌黎郡。西晋解析:幽州位于辽宁平州,郡县不变。魏晋时期,以襄平为主的公孙氏割据势力一度出现。

东晋十六国时期,颜倩、前秦、后燕先后割据辽东,置平洲为郡。北燕定都龙城(今朝阳),时高句丽分于辽河以东。南北朝时,北魏、东魏、北齐改平州为颍州,辖辽东、昌黎、建德、颍丘四郡。隋朝时,柳城、辽东和严俊位于辽河以西。

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平定朝鲜后,设保安东府,辖新城、辽东城、建安府,西设颍州,均属河北路。辽朝属东京、仲景路;金朝属于东京、承平、北京路。辽金时期,辽阳是东京“五都”之一。元代辽阳等地设中书省,辖辽阳、沈阳、广宁府道、咸平府。明代隶属山东省的辽东,掌管25卫。清朝为盛京,辖奉天、锦州、承德府及其下属县市。1907年,盛京改为奉天。1929年改称辽宁省。1931年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期间,分为奉天、锦州、安东三省。1945年至1948年* * *统治时期,分为辽宁、辽北、安东、沈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东北人民的领导下,建立了辽东、辽西三省和沈阳、鲁大、鞍山、抚顺、本溪五个直辖市。1954年6月辽东、辽西两省合并,8月辽宁省正式成立。1956年,原热河省东部的朝阳等6县划归辽宁。1969年,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并入辽宁。1979年7月,赵萌被调到内蒙古。

/gk/200509/376920050921。

5.振兴东北历史沿革战国时期,燕国在今辽东半岛一带设立辽东郡(郡辖襄平,今辽宁辽阳),是秦汉魏晋之故。隋朝,辽东郡迁至丁童镇(今辽宁新民东北)。辽东道设置于元朝至元四年(1267),设在黄龙府(今吉林农安)。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八年十月(1375),设“辽东都督兼使”,统辖辽阳(今辽宁)。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人们都用“辽东”来指代东北地区。所以,著名学者、作家、新闻记者曹聚仁在《千里之行》中说:“古代东北是辽河流域的东北。”

明代一般用“辽东”一词指代东北。自康熙(1662-1722)年间,“关东”一词逐渐被官民广泛使用。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大将军徐达在山海关修建城堡,山海关是东北和中原的咽喉,所以东北地区被称为“关东”。山海关内,俗称“关里”。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分别设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为“东三省”名称之始。

6.唐朝的辽东在哪里?唐代裴举、文彦博等大臣提出“辽东之地,周为之国,汉家为宣土郡!魏、金已经过去了,而且是在解除封印的范围内。不允许拒绝当部长。(卷61)基于历史上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辖,坚持大通河流域是中国的领土,要求恢复中原王朝在此的直接管辖。“辽东”的地理范围包括朝鲜半岛北部,尤其是大通河流域,反映了唐代人们对中国疆域的认识。唐以前的史实证明,唐人的这种认识是正确的。高句丽人对“辽东”内涵的认同,体现了高句丽人对中国的向心力。“辽东”一词的流行,指的是中原朝鲜半岛北部和高句丽,恰恰有力地证明了大同江流域在古代是中国的领土,高句丽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可见唐代的“辽东”是指朝鲜半岛北部的大同江流域,也就是当时的高句丽地区。

7.三国时期辽东有多少人?广义的辽东地区应该是辽东、宣土、乐浪、岱房四县。(大致相当于辽宁、吉林、朝鲜)东部有高句丽、鲜卑等少数民族政权。四县地广人稀。汉朝末年,中原逐鹿之时,这里相对平静。中原的一些文人,如管宁、李渊等,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投靠了辽东。

辽东郡在四郡中尤为突出。当时太守公孙度曾经封杀汉使为郡。事实上,他已经控制了四郡的土地。公孙度祖籍襄平(今辽阳)。这个人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多年来,东征高句丽,西伐乌桓,逐渐成为辽东一股势力。魏太和二年(228),孙子公孙渊从掌权多年的叔父公孙公手中夺取政权。从此公孙渊掌管辽东。为了壮大割据势力,他推行游走于孙、曹之间并从中渔利的策略。谁知道,这将为辽东日后埋下灾难的深渊。

司马懿在襄平的残暴杀戮,公孙戍边的中坚力量同时被摧毁,投靠辽东的中原士人或后代也被遣返家乡。此外,许多郡人被流放到少数民族地区。人口锐减会造成边防空虚,辽东和中原重心偏移。

随后的几十年里,辽东地区人口直线下降,这可以用一些统计数据来解释。据《后汉书·国史》记载,汉顺帝永和五年(141),辽东郡有64158户,81714人。宣土县1594户43163人,乐浪县61492户257050人,共127244户381927人,这还没有完全统计出来。《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平定辽东,荆楚二年(238),收四万户三十余万人。乐浪和广西应该有未统计的人口数字,这说明一个世纪内人口几乎是一样的。《晋书·地理志》记载,晋太康元年,辽东郡有5400户(280);宣土县3300户;乐浪县3700户;芳芳县4900户,四县共17300户,预计人口约10万人。

在这四十二年里,人口减少到原来的一半都不到。而贫瘠人烟稀少的辽东,人为制造了地域壁垒,明显拉大了与中原文化的距离。这和公孙渊谋反,司马懿被杀有关。这种历史的倒退,为日后辽东地区的频繁动乱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