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和武汉哪个历史悠久?

不知道你说的历史悠久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

1.从城市年代来说,武汉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绍兴也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朝,但由于当时没有确切的记载,所以往往以地理位置来推算。我们还是要看关键事件。毕竟历史是无数关键事件的集合。个人认为,一个城市的历史是否悠久,取决于这个地理位置的历史关键事件的数量。所谓历史关键事件,就是对推动历史发展有影响的事件。

2.首先看绍兴: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两次下拜绍兴治水,平整水土,所以至今仍有虞陵景区。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建都绍兴,一度成为中国东部的政治文化中心。汉朝都城冀州,隋朝改称武州,唐朝改称越州,南宋改称绍兴,一直传承至今(来自百度百科)。

约公元前21世纪的《玉蟾惠姬》和《回宇姬》。大禹治水成功后,舜把领袖的位置让给了禹。御风泰山,禅会笔记。各部落首领会在会稽会合,逆风一家随后赶来,杀了他们示众。禹死后,按照他的遗愿,葬在会稽山。其子继位,在南山(会稽山)上立祠堂,每年春秋都派使臣“祭禹为岳”。邵康给自己的私生子取名为虞姬,绰号“虞月”,以纪念于思。

三年(公元前494年)出兵攻吴,大败,退守会稽山,被吴王追杀,被迫屈服求和。五年(公元前492年),越王鞠躬带着妻子和范蠡去吴国当了三年的奴隶。第七年(前490年),朱践等人回国后,采纳了范蠡的建议,迁到陕北(今绍兴老城),派范蠡建城。从此以后,我努力积蓄力量,广纳贤才,重用范蠡、文子、计然等人,发展经济,奖励生育,制造武器,训练士卒,不断向各路大臣请教富民强国,灭吴之道。制定和议、亲楚、附金、贿吴的外交策略。“十年团圆,十年教训”,国力大振。到了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吴终于被灭了。吴国灭亡后,简单于率兵北上,渡过长江和淮河,在那里拜见诸侯,向周进贡。迁徙后都居住在琅琊(今山东胶南琅琊台西北),越南有琅琊、会稽都城。

秦朝在山阴郡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认为“东南有天子”,又怕越人造反,于是在吴越设置会稽郡,统治吴郡(今苏州)。秦始皇三十七年(210),东游会稽,改名大岳殷珊,置殷珊、上虞、诸暨、余姚等郡,使殷珊成为会稽郡的下一郡,政治地位减弱。同时,迁移到长江以北地区,移居到其他地方的人被指责为越界居住,阻碍了绍兴的经济发展。

马震主持修建的鉴湖惠济,位于海的一角,南高北低。江河溪流下注,海潮汹涌,江海相连,无节可喘。虽然东汉越国、元和年间大兴水利修建了滞洪水库惠永湖,但北部仍属于沼泽地区,洪水经常泛滥,农村被淹,百姓生活贫困,甚至卖儿卖女,逃离农村。东汉永和五年(140),会稽知府马振体恤民间疾苦,组织民众,沿钱清至曹娥修筑长127里的堤坝,排洪拒咸,蓄水36源,修建鉴湖,灌溉土地9000余顷,使山会平原逐渐成为鱼米之乡。马震被诬告死亡,是因为建湖侵犯了地主的利益。百姓心存感激,秘密派人到洛阳将遗体运回,安葬在鉴湖岸边(今绍兴偏门过湖桥东),并建马太寿庙纪念。

在何逊开凿西兴运河、马谡修建鉴湖之后,山会平原上的大部分河流都按照鉴湖涵的排列,南北流向。晋怀帝永嘉元年至三年(307 ~ 309),人何逊看内史,勘察地形,发动民众,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西起钱塘江边的西陵(今萧山西兴),经萧山、钱清、柯桥,直达县城。最初是为了水运而挖的,也叫水道。还组织人修复与这条运河相连的河道,使之相互循环,调节水位,保证农田灌溉的需要。运河挖好后,可以直接进入鉴湖的老水道,到达曹娥江。曹娥江以东至余姚姚江有一条河,沿姚江可达明州(今宁波),既提高了鉴湖的水利功能,又给人们带来了灌溉、划船、养殖、捕鱼的好处,对整个浙东有交通和军事上的便利。

王羲之写了《兰亭集序》。金木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节),王羲之邀当代名人谢安、孙绰、支遁及465,438+0友人在殷珊兰亭饮酒作诗,得诗37首。用蚕茧纸和八字笔为诗作序,28行324字。因为五合,书写精神流畅,将行书艺术推向最高境界,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原书已成为唐太宗的陪葬品,长期埋藏地下。今天,冯承素·胡克的抄本和余士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人的抄本流传下来。

范仲淹被贬至越州宋仁宗保元二年(1039)。三月,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以官职知岳州。过了一年多,除了歌颂历代爱国大臣和杰出诗人,关心人民疾苦,关心贫寒孤苦之外,在卧龙山西岗创办了积善书院,聘请名人与学者讲学。当时书院人才济济。于是,越州办学之风正盛。为了宣扬“无邪有德有义,是官师之治”的思想,他把国务院旁边的“良堂”改名为“无邪堂”,写成了“无邪堂”。大殿前的井名为“无邪泉”,“无邪殿”旁建有“无邪亭”。他离任时,越州人民为纪念他建起了“西番亭”,县城前立着一座牌坊,上面刻着“百代名师”四个大字。

绍兴的抗日斗争明朝嘉靖年间,侵华日军多次入侵绍兴,杀人放火,抢劫财物,百姓深受其害。绍兴人揭竿而起,保卫家乡,组织团练,成为乡兵,奋起抗日。作家、画家徐渭也毅然参军,参加了抗日战争。嘉靖三十三年(1554),敌军经过仙居、诸暨、柯桥,遇到村民姚作向导。大儿子领着土匪往西,进了围水的人坛。他被敌人剁成肉酱,敌人被军民团团围住。经过皋埠、柯亭、坎山战役,敌军实力逐渐下降。

3.再看武汉

春秋战国时期,武汉以荆山为基地,成为楚国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现代武汉的城市起源是东汉末年在今天汉阳的阙岳城和庐山城,223年孙权在今天武昌的蛇山(称皇姑山)建夏口城。东汉末年,地方军阀刘表任命黄祖为江夏太守,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阙岳城”设置县衙。“雀岳城”是武汉已知最早的城堡。公元223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建峡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黄鸡上修建了一座瞭望塔——黄鹤楼。苏轼在《千赤壁赋》中说的“西有夏口,东有武昌”就是指武汉。当时的武昌就是今天的鄂州。南朝时期,夏口扩展到云州,成为云州的治所。

隋朝设江夏县、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到了唐代,江夏(武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绵州州府,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中心。江城之名也始于隋唐。宋朝时,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经过发掘,武汉出土了大量唐代墓葬,武昌马坊山、岳家嘴等地出土了灰陶四神砖和灰陶十二生肖俑。宋代,武汉的制瓷业发达。在郊区江夏区的梁紫湖边发现了65438000多个宋代瓷窑。烧制了多种瓷器,釉色以青花瓷为主。南宋诗人陆游路过武昌时曾写道“城内富庶众多,城外南城数里也。钱塘、建康虽不能过,却是大都市”来形容武昌的繁华。南宋抗金将领岳飞在鄂州(今武昌)驻扎8年,从此开始北伐。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武昌成为湖广行省府。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现代省级)所在地。

明清两代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攻克武昌时,他的第六个儿子朱桢出生,于是在朱桢长大的他被明太祖分封为武昌的楚王,武昌得到扩张,成为南方最大的城市之一。此后的274年间,朱桢之后的楚王都选择江夏区的龙泉山作为陵墓,使得龙泉山形成了被称为“三龟九寝十二景”的古建筑群。

由于明代成化年间汉水由龟山北麓向长江分流,嘉靖年间汉水北岸(凹岸)形成了新的汉口镇。徽州、山西、陕西、江西的商人纷纷前来经营,以盐、典当、米、木、棉布、药材为六大产业,发展到上下二十里的规模,桥口在主街汉正街。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镇、佛山镇并称为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第一繁华镇”,成为全国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货物堆积如山,居民爆满,商家行色匆匆。

晚清

11在1858年清朝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加了包括汉口在内的条约口岸。1861汉口三月正式开业。在老汉口镇下游,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汉口日租界五个租界。以英国为首的各国外商从事长江航运和茶叶等农产品的出口业务。汉口的对外贸易很快就超过了广州,几乎可以和上海并驾齐驱。一度汉口经济高度繁荣,被誉为“东方芝加哥”。

1864年,汉口自西向东修筑城墙,起于桥口,下至一元路,称为后城。

65438年至0889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在位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特别是汉阳铁厂和湖北枪厂的兴建,刺激了武汉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湖北期间,张之洞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兴办教育,并创办了湖北书院等新式学校,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经济地位,武汉已成为中国内地首屈一指的经济中心,享誉海内外。

1905年,为缓解汉口后湖水患,保障芦汉铁路安全,张之洞筹集白银80万两,修建后湖长堤。建成后,堤内旱地654.38+万亩。为纪念张之洞,后湖长滩被武汉人称为“张公堤”。1907年,张之洞拆除后城墙,修建桥口至江汉路的后城路,成为汉口第一条近代道路,也是中山大道的前身。

甲午战争后,中国发起了实业救国运动。1906年,宋等人在汉口创办了吉吉水电有限公司,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公营水电企业。1909年,公司为调节供水,在中山大道与江汉路交叉口修建汉口水塔,成为当时武汉第一高楼。

4.综上所述,以上事件告诉我们,绍兴和武汉在中国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主要来源于它们的地理位置。至于谁年纪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