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洱源于风镇的历史文化

1.祖国云南大理的于风,素有罗山、风水秀秀、千年古镇、白族风情之称。洱海源头,点苍山云弄峰背上,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白族小镇——于风,因传说“凤凰死于此,百鸟聚挂而出”而得名。那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历史悠远,文化灿烂,被誉为“文墨之乡”、“小大理”。当地盛产的小白糖、菜籽油、手工砚都很有名。2001被列为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于风位于洱源县西南部,平均海拔2200米。植被茂密,溪水清澈,川流不息,田野肥沃,四季如春,气候适宜,古迹丰富,民风纯朴,文化淳朴,是旅游开发的热土。

目前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代火葬墓、地石山寺庙、金天府元年(公元936年)修建的真蝗塔等。有六个古塔,如镇水塔,刘福双塔,宝塔和贞丰塔。有唐、明、清时期修建的文庙、武庙、鹤林庙、灵鹫寺、宫、吉庆寺、本主庙、亭、魁阁等古刹11座。青瓦白墙,三面一墙的白族民居有上千间,四合院的白族建筑风格保存完好。有绵延数百里的茶马古道青石路,沿路的小溪,还有古建的寺庙、庙宇、民居、城楼,形成了古镇的风貌。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如春王正月、田家乐、白族秋千会、清源洞会、黑龙会、插秧会、霸王边、白族服饰等。

二、大理洱源传说中的源县位于洱海源头大理北部。

土地面积2875平方公里,是一个白族、彝族、回族、傣族、傈僳族等23个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县,1999年末总人口32.04万。洱源自然资源得天独厚,被誉为“鱼米之乡、李子之乡、奶牛之乡、温泉之乡、兰花之乡”。它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地方,也以灿烂的文化、古朴神奇的人文景观而闻名。

[编辑此段]概述洱源风景秀丽,景色迷人,是大理苍山洱海国家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滇藏公路、大理公路穿境而过,县内旅游景点集中连片,形成了地面、热水冷水、湖光山色、名胜古迹、民族风情全方位立体发展的格局。

这里地热资源丰富,年产38-78℃的温水308万立方米。建材资源质量上乘,尤其是一流的米色和粉色大理石。

洱源县探索总结出一条符合县情的烤烟、水果、奶畜、水产、大蒜、生物资源、旅游等产业协调发展之路,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交通、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投资环境得到改善。

县委、县* * *紧紧围绕建设旅游文化强县、绿色经济强县的总目标,扩大对外开放。【编辑本段】洱源建立并演变,西汉至隋朝属俞晔郡。

唐林德元年(664年),境内设朗琼、登北、舍利等州,六诏书设朗琼、罗登、施琅,朗琼为南诏州。大理国建立时,宁北县、罗登县、于风县相继建立。

元宪宗七年(1257),朗琼、安德宇两千户,划归大理万虎府。至元十一年(1274)建滇省,设登川府、玲珑琼、于风三县,大理道。

明削郡,还郎琼,设邓川郡,领郎琼郡,隶大理府。沿明朝而建的清朝。

民国元年(1912),朗琼县改名洱源县,邓川府改名邓川县。两县先属屯溪路,后属大理督察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洱源、邓川两县隶属大理地区。

65438到0956都属于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 10、洱源、邓川、剑川三县合并组成剑川县。

1961年10月,剑川县撤销,原洱源、邓川两县合并称洱源县。5438年6月+2003年2月,区划调整,双廊、姜维镇划归大理市,姜维镇更名为上官镇;5438年6月+2005年10月,紫碧乡与玉湖镇合并后,称为紫碧湖镇。

2006年底,洱源县辖紫碧湖、邓川、右所、三营、于风、乔后等6个镇,牛街、炼铁、西山等3个乡,共2个社区,88个村委会。【编辑此段】自然地理洱源县是洱海的发源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东与鹤庆县接壤,南与大理市、漾濞县接壤,西与云龙县接壤,北与剑川县接壤。

全县总面积2533平方公里。县城位于赤壁湖镇,海拔2060米,距省会昆明471公里,距州府下关73公里。

洱源属于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具有干湿季节分明、日照充足、“四序恒温”、立体气候、区域小气候明显等特点。年平均降雨量732毫米,最大降雨量1966,达到1140.5毫米,最小降雨量1958,只有469.7毫米。

年平均日照2061.0~2439.4小时,日照百分率55~57%。洱源坝区(冷暖层)年平均气温为65438±03.9℃。近50年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58年6月2日,达到32.0℃,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62年6月4日,达到-8.1℃。

2月底霜冻、4月初春寒、5-6月干旱、7-9月持续降雨的洪涝、8月底9月初低温、“一冬干”、“一春干”、部分地区冰雹是我国主要灾害性气候。2006年洱源地区总降雨量为547.8毫米,比上年减少171.4毫米,比上年减少25.6毫米。年平均气温15.3℃,比往年偏高1.1℃。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477.3小时,比往年平均多49.4小时,比上年多149.5小时。全年极端最高气温29.5℃,最低气温-2.6℃。

洱源县位于横断山脉和云贵高原的交界处。境内纵横交错,山峦重叠,盆地和山谷交错,湖泊池塘,河流小溪星罗棋布。全县海拔从1645米到3958.4米不等,垂直变化明显,地貌复杂。

县境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部马鞍山、中部罗平山、西部罗平山三大山脉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形成东南部落漏河峡谷、西部黑鱼河峡谷和中部三营、玉湖、于风、右所、姜维五大高原盆地。该地区的水文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主要河流有黑鱼河、于风河、米子河、米居河、永安河和珞狮河。天然湖泊包括海西湖、紫碧湖、西湖和东湖,共有65,438+000条支流和436条山溪。

河流湖泊随山势分为三大水系,分别是黑鱼河、米谷河、罗楼河,分属金沙江和澜沧江。马鞍山在东北的分支——南屋山,是中国的最高点,海拔3958.4米;在西部,乌鞘青口,位于黑福河南部,海拔1645米,为最低点。

[编辑本段]洱源,民族宗教,是一个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县。世界上居住着白族、汉族、彝族、回族、傈僳族、纳西族、傣族、藏族等民族,民族分布有大有小。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中国有27个民族。

2006年底,全县人口275844人,其中少数民族187270人,占总人口的67.9%。白族人口为169759,占总人口的61.5%。

汉族88574人,占总人口的32.1%;彝族9338人,*** 6211,傈僳族1080,藏族208人,纳西族404人,傣族120人。洱源不仅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也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居住在这个县的八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境内现有宗教有本土宗教、道教、佛教、* *教、天道。

3.中国有100多个历史文化名城。到现在有103。

大理州漾濞历史文化名城

剑川历史文化名城

川县周镇历史文化名镇

洱源县于风镇是历史文化名镇。

云龙县诺邓村是历史文化名村。

剑川县沙溪镇是历史文化名镇。

祥云县云南驿镇是历史文化名镇。

洱源县双廊镇是历史文化名镇。

楚雄州大姚县石羊镇是历史文化名镇。

禄丰县黑井镇是历史文化名镇。

禄丰县莲香观历史文化村

保山保山历史文化名城

腾冲历史文化名城

保山板桥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镇。

迪庆州香格里拉历史文化名城

未夕县叶芝乡是历史文化名镇。

曲靖会泽历史文化名城

会泽县那古镇是历史文化名镇。

文山州广南历史文化名城

广南县九磨乡是历史文化名镇。

红河州石屏历史文化名城

石屏县嬴政村是一个历史文化名村。

思茅地区孟连历史文化名城

昭通威信历史文化名城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0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14个。

云南省剑川县、洱源县双廊镇、祥云县云南一村被正式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通海县、姚安县光禄镇、演金县豆沙镇被确定为云南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