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笛的历史和知识
另一个外号:竹笛;长笛;“侧吹风”
应用谱号:低音谱号,无移位记谱法。
结构组成:是一根比手指略粗的长管,上面有几个小孔。常见的六孔竹片孙迪由笛头、吹孔(1)、膜孔(1)、音孔(6)、后音孔(1)、前音孔(2,也称筒音)和笛尾组成。
材质:笛身一般用竹子制成。笛膜(演奏时附在膜孔上的小薄片)一般由嫩苇茎内的内膜构成。
乐器特点:属于木管乐器家族。是中国典型的民族乐器。据传说,笛子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可以演奏断奏、颤音、滑音等半音阶音符。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无论是弹奏缓慢平和的旋律,还是快速跳跃的旋律,都可以欣赏到它的独特性。此外,笛子还善于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将听众带入花鸟或山川的意境。
从1971年新诞生的“口笛”(又名余笛子)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笛”和“骨笛”,人们惊奇地发现它们是如此的相似。然而,这种相似经历了7000多年。笛子在这七千年历史中的演变和发展,不能不令世人惊叹。
近年来,随着我国考古的发现,首先是七千年前的骨哨和骨笛在浙江和睦交叉;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孔横吹铜笛;湖北睢县出土的战国初年曾侯乙墓中横吹的两支笛子;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168年)中的两支笛子;广西桂县萝卜湾一号墓(汉初)有七支笛子,由两段竹子制成,按音孔水平吹奏。这些文物虽然稀少,但都是中国竹笛鼻祖的有力见证,从而推翻了原始史料中记载的笛子在西汉张骞时传入中国的说法。
中国竹笛的种类和名称极其丰富多彩。例如,竹笛的形状被命名为“龙笛”。乐师们在皇帝面前交叉双手,把它演奏成“叉笛”。大小之名,一尺八寸大小如竹的洞箫,称为“尺八”。唐朝传入日本时,还叫“尺八”。以典故为例:汉代乐师蔡邕拆解“柯廷”十六支竹笛,音色优美。后人称赞笛子为“柯廷笛”。史书记载,伍子胥曾在伍城吹笛乞食,后人称之为“子胥孝”。;以材料为名,如“铜笛”、“铁笛”、“玉笛”、“鹰笛”、“猿笛”等以材料命名;地名有:四川帝江的“帝江”和广西侗族的“侗地”;剧名有:昆曲的“曲笛”,梆子的“梆笛”,雅乐的“迪雅”,乐乐的“能笛”等等。因为中国有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这里就举不出例子了。
中国的笛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发音感人,优美动听。古人称之为“清净之声”,所以笛子原名“清净”。日本至今还保留着“洁身笛”,后来演变成了今天的笛子。帝子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和合奏。帝子实际上是一种乐器的总称。如果按音高分类,帝子一般可分为曲笛(体长而低,音色圆润,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体短而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国北方各种戏曲)和中笛(外形和发音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
盛唐时,竹笛也兴盛,笛乐丰富,人才辈出。随着唐代歌舞音乐和大曲的流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演奏家,如李牧、孙、游承恩、等一代魔笛演奏家。汉晋时期的马融、蔡邕、阴环、吕雉等。演出曲目包括《吴沈》、《落梅》及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竹笛再次被挖掘出来,并更加辉煌。以北方的冯子存、刘管乐和南方的赵松庭、陆春龄为代表的南北方笛风,以深厚的民乐功底创作改编了大量的笛乐,为以后几十年笛乐和笛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笛发展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长江后浪推前浪。六七十年代,人才辈出。无论是从演奏技法还是曲目上,都是出类拔萃的创新之作,将长笛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逐渐摆脱了南北之分的观念。乐曲内容从强调地方风格到追求意境的刻画,吸收了其他艺术品种和姊妹乐器的技法,极大地丰富了笛子本身的表现力。1991朱践耳《为竹笛和22种弦乐器而作的第四室内乐交响曲》荣获瑞士玛丽·荷西王后国际交响乐比赛奖。外国评论家称赞它“拥有如此美妙的声音和不可替代的民族性”。